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培养高三学生系统化整合教材的能力

阅读:272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7/20 14:05:25
一、为什么要培养高三学生系统化整合教材的能力
在进入高三阶段后,经过多次考试的检验,学生自己不断的反思总结,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对教材上的主干知识记忆不准确,这就会导致在选择题上失分严重,同时也会影响对主观题的分析。这一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方法死板僵化,对教材缺少一种“系统化整合”的思维,完全是按着教材原有的章节顺序,按部就班的一章一节地看,不分轻重地看,看完之后,把书一关,走上考场,头脑又是一片空白。历史学科时间范围跨度大,知识内容容量多,记忆负担重,特别是在进入高三总复习阶段后,时间紧迫,选择和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高效地记忆巩固知识,成为摆在高三师生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历史学科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那就是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很强,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原因),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影响),环环紧扣,紧密相联。只有做到“立足单元看章节”、“回到章节看单元”,才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达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研究表明,专家倾向于依据概念体系,按一定的层级高度来组织知识,而新手则依据表面的特征,以零散的孤立的方式储存知识,单元复习中的“系统化整合教材”就是促使学生向专家型转化。先前的学习好比是“一粒粒的珍珠”,形成单元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好比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了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系统化整合教材”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把手上最根本的学习资源——教材,作一种整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科学地解决单元知识的整体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二、如何培养学生整合教材的能力
(一)在单元复习中教师搭建主体框架,由学生整合教材,充实网络
学生学习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的教材比较容易,主要原因在于其编写体例适应了历史学科内在的规律,即系统性、结构性。整个中古史是一个大系统,而这个大系统按时间顺序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即若干个中系统),每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按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的类别分别展开,各自成为一个小系统,五个小系统共同组成一个中系统。这种编写教材的思路可以借鉴并推广到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与复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这种思路去整合教材、构建网络、巩固知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整本教材从总体上的把握。主要是掌握大的历史分期的阶段特征及时间。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世界史上册为例:
 
           欧洲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兴起(14C——16C)
                                                             手工工场时代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世界(17C—18C60年代)
世界史上册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18C60年代—1870)            世界近代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1870—1918)
 
第二步: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从经济基础、政治建筑、思想建筑、国际关系的角度概括各方面的阶段特征,构建一个中系统,以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整体概况。比如: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18C60年代—1870)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
               政治建筑: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自由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
               思想建筑:自由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
               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三步: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把第二步中从经济基础、政治建筑、思想建筑、国际关系各方面概括的阶段特征(即中系统)对照整合教材,抓住重大历史事件按背景或原因、内容或过程、评价的思路展开疏理教材,形成一个小系统。比如:
 
             英国工业革命:背景;过程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法国;美国;德国;俄奥日
 
             工业革命的评价:性质;特点;影响
 
第四步:把上面第三步形成的每一个小系统(即具体的知识点)对照教材,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网络,但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面面局到,过于繁琐。比如:
 
1)棉纺织业革命:
                      2)动力革命:
英国工          
业革命     3)生产组织形式革命:
的过程          
4)运输革命:
                                                               
                      5)基本完成:①标志:     ②影响:
 
经过这四步的构建,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把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个整合调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复习时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记忆基础知识的巩固率就会比以前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便于从总体上抓住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这个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整合教材形成结构与网络的话,学生一则没有足够的时间,二则绝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做,三则在高三复习阶段的时间很紧,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先把主体的框架结构搭建好,由学生用框架结构作为牵引,带着去疏理整合教材并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网络。这个过程不断的重复,直到把第一轮的单元复习做完,学生也就逐渐理上门路了。
 (二)在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整合教材,归纳形成专题知识网络
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把归属于同一个问题类别而又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上的常效重点知识组织串联在一起,并且对教材的内容作一个适当的整合、调整、延伸以形成一个小专题。但学生自己不会选择合适的专题,而且那些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延伸的内容,学生也不怎么会,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这一过程先是教师拟定专题名称并搭建骨架,比如:
 
               根本原因:
 
               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               
                       开始形成:
初步形成:
               过程    最终形成:
受到阻碍:
发展深化: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整合教材充实专题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学生与老师之间也可以讨论,然后提交教师检查,教师发现问题后点拨指导学生,最后教师带着学生再次充实完善,整合教材疏理形成专题知识网络。比如以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以第一阶段“开始形成”为例:
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形成(1500年前后):                  
      原因:
              ①经济动力:
         ②政治动力:
         ③技术条件:
         ④地域条件:
       概况:
①主导国家:
②方式:
③表现:
  ④标志:
评价:
①特点:
②影响: A 对西方:     B 对当地:        C 对世界:
 
经过在两轮复习中整合教材的训练,学生也认识到了这种方法在复习巩固教材主干知识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即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或国际关系、民族、思想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在考试做题时,特别是在对主观题的分析时,能够自觉地运用此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三、反思与建议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zywcoo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