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节课的三次授课过程以及课后教师们对课的评价,反映出教师们在不同的阶段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实验探究”的内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实验探究 交流
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初赛已告罄,我校参赛的青年教师也顺利地进入了决赛行列。可这次参赛的课题《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以及赛课中的一幕幕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我们的课能否上得更好一些呢?我打开评课笔记,把有关这节课的所有信息又重新理了一遍,发现在每次试讲后我们反复添加的或舍去的一些环节,都还有值得推敲的价值。
我们这一课的重头戏是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亮点也在于此,所以在这部分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敲和增删:
第一次试讲:
授课教师单刀直入:大家知道,水变成冰是物理变化,变化前后质量不变。那么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改变吗?接下去,老师就让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蜡烛燃烧前后质量是否改变。结果是所有实验小组现象完全一致,而且原因似乎大家都了解:是因为蜡烛和氧气反应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而导致质量减小。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蜡烛燃烧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呢?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将实验装置画在纸上,再送上展示台说明自己的意图。
接下去,实验小组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分别再次做了此实验,事实证明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就此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并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质量守恒的原因。
课后,授课教师对自己上的这节课感到不满意。觉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单调,学生学得被动。虽然在设计实验时教师一再强调大家要互相交流,可就是活跃不起来。用什么方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课后评议时,教研组的教师们一致认为,这节课之所以显得沉闷,是因为学生的一切实验过程都是在教师的统一调配下进行的,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这节课之所以显得单调,是因为这节课的实验内容太单一,而且是显而易见的,无须大家兴师动众来探究。学生从燃烧后蜡烛变短就可以得出结论了,所以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大家还认为,就这一个实验或许有其偶然性,并不能充分说明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大家认为还应再添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实验探究作为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铺垫。
第二次试讲:
仍然是提出问题后,学生就分组做了这样几组实验:
第一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第二组:大理石和稀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