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论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阅读:987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4/30 16:57:19

二、唐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即在于诗人的情感与外在景物相互融合,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这也是大多数唐诗名作的一大特色。关于情与景的融合,中国古代诗人和诗论家们有过极为精辟的论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就在其《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唐诗的主要特色除了其形式的多种多样之外,还表现在于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多层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状态,表现作者不尽相同的思想感情。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有的描写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的和人生悲欢离合的等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好题材。

在诸多抒发“真性情”的唐诗名作中,我们同时也不难发现,诗人绝大多数是通过描摹意境的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在一首诗中情与景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切情语皆景语。有些风景诗,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描写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实则蕴含着诗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感情。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草堂的春色,茫茫的大江,一艘艘的船只,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又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诗中写景只选取春天的一个侧面,从听觉的角度着笔,写春之声,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和神髓。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正是如此。

三、唐诗中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常见类型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具体唐诗名作中表现得更是丰富多彩,并使唐诗具备了的很强的审美特性。与其他朝代的诗歌一样,唐诗中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先写景再抒情,触景生情,由景入情

刘勰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就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不断更替,寒冷的天气使人不愉快,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客观景物的萌动,使人的心情受到感染。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是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诗文是抒发这种变化着的感情的,也就是说,作家是触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发。从何来?来自生活。如何生?触景。因此,要有必须接触生活,要生情必须触景。否则,就会是无病呻吟,有景无情,主客观不能契合,情与景无法交融。

请看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人善于借景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迫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二)先写情再描景,以景衬情,以景融情

有不少唐诗名篇在谋篇布局上另辟蹊径,先直接抒情,然后使所见之景染上自己的感情。在贺之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一开始写事、议论,其实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含其中。而到第三四句笔墨荡开,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心头,于是以景衬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了眼前的一派景象中。

又如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首田园诗前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然后在接下来的六句诗是他极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写景时,通过动态与静态画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三)情景交替,迂回反复,以景升情

在王绩的《望野》中,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第一、二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表现了他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接着的四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薄暮中所见的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然而,王绩还没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感情更深化了一层。

有时诗人的情与诗中的景是不易分的,而且有时诗人的感情也颇为复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就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从大自然中感受到了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入了人生图象,引出下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可是到了最后八句,诗人的笔触又转入了写游子,他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自己的思归之情。尤其是“落月摇情满江树”句,诗人将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来源:原创  编辑:shaod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