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

阅读:466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2/17 14:46:48
在更为积极的意义上,学生的和谐发展还不应该只是达到“学会生存”所希望达到的“在”的境界,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品质,更要关注“学生的存在”,即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①,并让学生懂得,最完满的生命是每一瞬间都为自己的独立价值所充实的生命,每一瞬间的生命是善的、有价值的,生命的整体才有意义。
二、有效教学的内在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说,学习(永远)是学习者(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可以指导、促进、帮助、组织学生学习,而无法代替学生的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有效教学的一种分析框架”(见后文图)中,把学生的有效学习放在中心的位置。②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就学习的发动者来说,有效学习一定是学习主体(学习者)主动建构、全身心投入、自我负责③的学习(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这是由经验的传递不能像物的传递那样进行所决定的。物的传递是以现成的形式进行的,即在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对象既不改变性质又不改变存在形式,仅仅发生位置的移动而已,既不变质,也不变形。而经验是主观产物,经验的传递必须将经验经过一系列变质、变形的处理变换才能进行。在经验传递系统中,经验的接受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即其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处于消极、被动的承受状态就能完成。恰恰相反,它必须处于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水平的变换,即能动地反映活动才能实现。这种变换过程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一系列经验传授的客观条件,同时也取决于经验的接受者所有的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及其参与程度。
事实上,在人类的生长过程中,单个的人为了征服认知对象,会形成一些独特的认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可能是臆测的,也可能是经验的。在生长的过程中,个体也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但这种改变往往不是个体有意识地、主动地采取行动。要么由于认知模式与个人经验之间形成冲突,在经验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认知失调),使得个体维持认知与行为的一致;要么认知模式与外在环境之间形成冲突,在外在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使得个体维持认知与环境的~致。这种与人类的生长与发育过程有关的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适应生长与发育需要)的学习。与此相反,主动学习往往与人类的成长与发展有关,它是人类(个体)对生长与发育的超越。主动学习可以利用或借助于被动学习,直接以个体的“生物动力”为基础(比如个体主动使用身体本能具有的“生物能量”),以个体原身的“智力能力”为基础,让自己从生长转向成长,从发育转变为发展。主动学习也可以是对被动学习的取代与修正。主动学习能够在“被动”之前就进行时,或者主动学习的层次在被动学习层次之上时,主动学习就取代了被动学习。另外,当被动学习获得的认知模式缺少“正当性”时,主动学习也可以优化、消除或者取代“被动学习”掌握的认知模式。由于主动学习往往更有效率,主动学习形成的认知模式更有质量,因此如何将学校教育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也是自我负责的学习),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责任。
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效学习是学习者以接受为主、发现为辅的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所决定的。了解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不能离开教育系统的整体特性。教育及教学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由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与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这样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及其学习是经验传递系统构成要素之一。从人际交往系统讲,“学生”这个词在经验传递系统中是一种特殊的角色称号。因此,学生的学习本性不能任意规定,它是由经验传递系统本身的整体特性及学生在这种人际交往系统中的地位和职能所决定的。这是当代系统论原理所公认的定则,是科学方法论不能违背的认识法则。根据系统的原理,以经验传递为基本功能的教育系统,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由两种统一的角色活动构成。一是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师及其教学活动;另一种角色活动,则是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生及其学习活动。教师所处的地位,是经验所有者及传授者的地位,其职能主要是传授经验,其规范行为是经验的传授活动。学生所处的地位,是经验欲得者及接受者的地位,其职能是接受经验,其规范行为是经验的接受活动。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