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清醒又迷茫——倾听县域高中教育人的心声
阅读: 2150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23/6/28 17:34:34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氛围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育英学校时强调,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双减”政策落地有一个过程,要久久为功。要引导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提高认识,推动落实好“双减”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当我们把视线转到县域高中时,能够看到很多县域高中的学生、教师及管理者们仍然在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过程中挣扎。对一线教育人及受教育者的倾听当能够帮助委员们思考,如何破解教育功利化的困境。

◆ 新闻背景 ◆

又是一年高考结束时,让我们将视线投向占高中生源数和学校数一半以上的县域高中的发展。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42万所,其中,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7243所,占比51%,在校生1468.4万人,占比59%,县域普通高中规模超过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一半。因此,县域高中的发展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省份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在县设立了重点中学。20世纪90年代,县域高中以严格的教学管理与应试教育导向的训练体系异军突起,衍生成为广大农村乡镇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优质生源和师资逐步向中心城市聚集,县域高中发展面临新的困境。这也对县域教育生态及社会人口流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带来新的影响。因此,县城高中受到全国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域高中的改革与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强调加强县域高中建设与管理 

2021年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县中提升计划”。其中,提出了1项总体目标: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提出5个具体目标:一是公、民办普通高中招生全面规范,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二是教师补充激励机制基本健全,县中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三是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基本健全,县中办学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四是薄弱县中办学条件基本改善,学校建设基本实现标准化;五是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县中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还提出,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为此,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组织48所部属高校和有关专业机构,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基础薄弱县,共托管帮扶115个县中。同时该文件表示,要坚持统筹协调、精准帮扶、公益属性、提高质量的工作原则,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启动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示范引领地方高校和城区优质普通高中积极开展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力争到2023年形成国家示范、地方为主的县中托管帮扶体系,到2025年,帮扶县中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促进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

清醒又迷茫

——倾听县域高中教育人的心声

高考结束,河南某县一高三学生刘如说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很多同学甚至把书本撕了,扔得满地都是,大家心中压抑了太久的东西需要发泄。但面对志愿填报,刘如一脸迷茫,除了学习,别的少有体验。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甚至也说不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

记者于高考前夕曾对几所高中的师生进行调研。公众知道,因为高效的学习氛围,河北“衡水模式”曾一度被众多县域高中视为建设“标杆”。近年来,贴着“衡水模式”标签的高中还不停地在全国各地复制。

有人将“衡水模式”比喻成一个硕大的机器,这台机器往往会在凌晨5点左右准时运转,夜晚10点左右被准时关掉。在这台机器运转的十几个小时里,它的每一分钟都会被切割、组块、再创造,用于阅读、听课、刷题、背知识等等。总而言之,它意图把所有与学习无关的时间压缩到极致。

2021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在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中介绍了自己的调研发现,“留在县里的学生83%都是周边农村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复杂,父母文化水平低。相反,县政府官员的孩子,以及大量中学教师的孩子没几个在县中读书。”

留在县城成长的学生们,有的已经在中考前丧失了参与这场学业内卷的“入场券”,有些还“幸运地”留在这场“比赛”中,想通过“拼命努力”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

学生:“我只能更努力!”

在本刊的一线调研中,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晓雯向记者具体展现了她“充实”的一天。20分钟洗漱、20分钟跑操、20分钟就餐,从早晨5点宿舍的灯准时亮起,到晚上10点灯准时关闭,这几个穿插在其中的“20分钟”是他们这一天中难得的“非用脑时间”。“时间还是比较紧的,学校里没有慢的人,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毕竟只有20分钟,算上来回花在路上和排队打饭的时间,可能留给我们吃一顿饭的时间也就几分钟。”她对记者说。

李琦,目前在北京某央企做工程设计,曾就读于北方某县域高中,他向记者分享说,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改不了吃饭快的毛病,因为自从步入中学后,就一直处于一个极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每顿饭都会逼迫自己赶紧吃,否则就可能要饿着肚子学习。”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强调,要适应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特点,引导学校丰富课程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是高三,每天都会在教室里学习,除了去跑操、吃饭,几乎就不会再下楼了。到高中以后没有开设过什么活动课程了。在高一高二的时候,会有两节体育课,大家都很开心。”记者在对话中可以感受到, 受访学生对高中要开设多样课程这一政策,比起憧憬和期待,更多的是疑惑和不解。或许在他们现有的认知中,高中本就不该开设多样的课程。

但聊到有没有对校园的课程建设有所期待时,晓雯却突然来了兴致。“我认为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实验方面的活动,比如物理、化学、生物书上有很多实验都是可以实践的。但是由于时间紧张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所以,如果可以在高三学业繁重的情况下每两周或者一个月开设一次这样的实验课就很好了。”在晓雯看来,开设活动课程的确很好,但是也不能过于消耗自己和同学们的宝贵时间,因此围绕已有的学科知识来开设新课程是她最为向往的。

高中生们也想试着去发展自己的个性,也会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憧憬。然而憧憬对象是什么,明天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充满了迷茫。“还是因为接触的事物太少吧,有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去发展什么,好像能做的也就只有学习了。”某县域高中的高三学生洪宇说。

“早就适应了”是学生们表达自己与这种教学模式之间联系的最常使用的词汇。在众多“适应了”的声音中,也会偶尔零星地听到一些“不适应”的发言,不适应没有喘息的生活节奏、不适应只有成绩作为成长标准的压力环境。说到不良情绪,一位高中生表示,“很努力了,但在多次考试后,发现还是和自己设定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焦虑情绪,这是现阶段我出现负面情绪最主要的原因。”不出意外,他们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同样也是学业、成绩这些话题……

教师:“没怎么听说要改变”

把人视为机器,只能不停运转。这个不停摆的教学机器中有着很多看似“非人性”的教学举措。然而它的确曾创造了很多升学奇迹,因此被很多在县域一线教学的教师奉为圭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现阶段高中改革的着力点。《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指出,要着力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然而当记者走访数名一线教师后,却发现多数一线教师并未了解过该文件,想必更难谈在文件精神指导下进行教育实践。

“没有办法,高中嘛!肯定是要追求考一个好大学。学习一定是第一位的,这是学校、家长和大多数学生的广泛共识。我们就是因为高考成绩好,在整个市都是数一数二的,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肯定也是我们高中日后要维系的一个社会形象。”面对记者采访,一位北方某县的高中教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与学生一样,老师们也会用“适应了”去形容孩子面对高压环境时的心理状态。“他们早就该适应的。早在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们大多就已经对他们的高中生活打了‘预防针’,所以大多数的学生没有什么不良情绪。”教师们解释说。

“校园里配备了心理老师的,如果老师、同学时间都比较方便的话,我们也会引导学生去做一下心理咨询。”但是,老师们也坦言,在高中尤其对于高三年级学生而言,进行心理咨询的确是个消耗时间的“奢侈品”。“学校的心理课比较少,教师配比和咨询水平也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也致使学校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名县高中的班主任补充说。

面对压力,学生们缺少的不仅是排解压力的时间,还有排解方式的种类。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维系同伴关系是最低成本、高收获的解压方式。“校园里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看重同伴亲密关系建立这一问题。在日常的交流和互动中,这种关系也的确会帮助孩子们舒缓部分压力。但如果这种同伴关系破裂,或当孩子处于一个不舒适的情感互动环境中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较为极端的情绪表达问题。”一名班主任分享说。面对学生的情绪问题,老师们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到了高中阶段,一些孩子会很叛逆。甚至总想与老师‘唱反调’,面对这种学生,作为老师我们真是又担心又无力。”

校长:“实践如何展开还不清楚”

成绩功利导向的社会观念带来的隐性压力成为压在县域高中身上的一座“大山”。“只要从大山下面钻出来,就会获得一个愈加合理、公平、有序的教育环境,孩子和校园都不再需要参与这场本无意义的内卷。”这个因果关系虽然被大多数记者调研到的县高校长们认可,然而让他们头疼的是,要如何从这座“大山”下“撕扯”出来。

“虽然大多数教师认可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观念,但有时候的确是没有办法。像现在中小学的‘减负’,已经致使很多家长产生了焦虑情绪。某种程度上说家长们也希望孩子能够放松,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很难接受自己孩子在成绩上的平庸。很多家长将成绩视为孩子开启美好人生的‘金钥匙’,且这把钥匙并无替代品。到了高中这个阶段,家长们就更不敢掉以轻心了。所以高中改革在实践上遭受了太多隐性的社会压力,政策的落实确实不容易。”河南省某县域高中校长表示。

除了社会环境观念的压力外,这位校长还谈到自己在落实政策精神的具体行动方面也稍显有心无力。虽然当地政府对实施高中教育改革表示支持,但由于实践中缺少具体经验指导,很多改革不知从何入手。“打破一个比较稳定的模式本就是难的,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学校能做的就是多开设两节体育课、艺术课,给低年级的高中生一些自由选课机会等,仅此而已。再复杂和有创造性一点的,不敢去尝试,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尝试了。”

在谈到如何引导校园内部育人观念和态度转换,进而促使高中校园逐渐形成一种关注学生全方位成长的氛围时, 校长们纷纷建议地方教育部门可以开展一些具体活动,来引导一线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进行教育理念更新,让更多教师能认识到追求素质教育与学生成绩提升本质上并不冲突,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更加有益的。

校长们还表示学校也要引领教师树立起联系家庭、进行家校合作的意识。让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吹进校园,也吹进每一个家庭。“教师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自身也需要全面发展,要尽量做到又专又博,有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逐步带领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成长的更多可能性,让家长更切实地体会到素质教育带给孩子的好处,使更多家长认同并支持高中改革。这很难,但是想要让学生有更自由全面的发展,我认为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位河北省县域高中校长表示。

谈到未来的教育变革,一位校长补充说:“高中想要生存,必须要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当下大多数家长们认可的还是成绩,是一个好大学的入场券。短时间内,这个‘立校之本’不能放弃。在保证社会认可度不会下滑的基础上,如果能得到更加具体的实践引导和支持,我们肯定是愿意实施改革的。” 不管怎样改革,引领社会逐步转变认知,使更多社会成员支持素质教育、支持高中参与教育改革,这一工作应该先行。这是众多县域高中最看重的,也是引领他们参与改革的“指挥棒”。

(注:文中涉及的姓名均为化名)

来源: 网络 编辑: goldfisher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