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引入激励机制 激活历史课堂
阅读: 1692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0/1/26 10:10:03
分享到: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创新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这是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由此,课程改革便成为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
   
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这已是一致的共识。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是需要开辟多条途径的,如果仅仅抱着课堂传授一条途径,到头来只会在历史教学中严重地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但从诸多的论文论述似乎都集中于“历史”的视角、传统的遗产,着眼于“过去性”,例如爱国主义的弘扬、民族自豪感的激发、传统美德的哺育等等方面。这自然没有错,因为培养现代人必须从历史传统中吸取营养,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市场经济、法制社会、多元文化、信息网络、机遇挑战,日新月异的发展,眼花缭乱的变化,要求人的素质中具有更多的现实因子。因而,历史教学不仅需要“历史视角”,更应该具有“现实视角”;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讲,历史教学不仅要着眼于“过去性”,更要具有“现实性”;不仅要吸取“传统的营养”,更应该补充“现实的钙质”。
    
历史教学,它阐释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在这演进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不同质的、量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来讲,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创新史。因此,学习历史课,对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地讲,在历史教材中,大量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一种新理论的产生进行了不懈的奋斗,这对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养成具有启发教育作用。他们对社会进步,人类幸福所做的重大贡献和享有的崇高威望,也经常转化为学生的巨大创新动力。当学生在阅读这些伟人的传记材料时,他们会具体了解到创新思路与创新方法的细节,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启迪作用。
   
历史教学存在“主体介入”的广阔空间,尤其是目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史书和教材记录的历史并不完全是历史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通过观察、筛选和整理的产物,其中就包含多种历史观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主体介入,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存在的评论,不仅强化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养成他们批判的思维习惯,即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从而就构架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独立人格。
   
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做的事情。通过让学生突破一般性思维方式,训练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养成历史地、辩证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历史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涵盖其它学科许多不同的对象,它可以说明科技、经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揭示我们面临的多种选择,扩大了思维的空间。通过创新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从史料入手,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介入事件发生的时代,揣测当事人的利益、价值观,试着分析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历史教学又是现时生活中理解变化和延续的必要途径,是人们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提高师生参与社会自觉性和实践能力的不竭动力。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创新教育,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第二,创新教育,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要使传统枯燥的历史学科在今天崭新的环境下展露青春的气息,真正的“活起来”,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鄙人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历史学科应该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式,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综合加以运用,将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气息和增加其神秘感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不拘尼于满足历史的传统见解上,我们才能做到兼顾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真正做到学史知史,知识明志,以史为鉴的最高境界。
    
第三,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历史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的历史发散思维。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要改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打破历史学科和现代生活的距离感,陌生感,迎合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为历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历史教学才会“活起来”。
  
自从创新教育正式作为素质教育重心提出以后,教育理论界和工作在课堂第一线的教职员工们都做了和正在做有益的探索。如,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引入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因此,目前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比比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极力博采众家之长,准备创造性的教案,适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外学习活动。下面是几点具体做法:

(一)通过模拟教学创设的情景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情景模拟来理解历史可以深化其兴趣。前些日子,笔者针对授课对象的年龄特点,他们普遍希望自己参与、自己成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一次模拟教学。在笔者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扮演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各种势力代表,甚至是历史中具体的人物,通过集体讨论后进入历史情景,以“情景剧”的模式,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时空拉近,并产生了感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切创新活动的生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就是着力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转化,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训练其发散思维,达到阐释社会现实现象与未来的可能趋势的目的。在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讲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它的开始流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时,我们就应该联系到今天的商品交换,让学生思考当今的支票、信用卡和期货制度等。在讲蒋介石轰炸花园口堤坝时,要让学生回忆起抗洪救灾的悲壮场面,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时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在于突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学生不仅多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还可以得到新的见解,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如我们在讲鸦片战争一节时,可以首先对学生设问,中英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问题肇始,为什么《南京条约》中只字不提鸦片呢?是因为英国代表疏忽了吗?通过讨论得出,鸦片问题仅是英国挑起战争的借口而已,英国在虚伪外衣包装下的根本企图在于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沦为英国的附庸国,成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一点可以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得到佐证。这一点也并不是英国代表的疏忽,而是他们为实现自身野心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一旦他们将中国禁烟运动突现的革命激情再次激活,他们的阴谋就无法得逞。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三番五次侵略中国,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真正地拯救中华民族等问题。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性不会从良心发现上去自然消失,不要对侵略势力抱有幻想,期望天上掉下馅饼。(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从具体的史料中,抽象概括出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具有“以史为鉴”“鉴古知今”的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根据详细的史料,对传统购观念大胆质疑,并正确分析评判,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如总理衙门,教材主要根据该机构的半殖民地性质,得出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的结论。但我们引导学生从该机构的职能去分析,强调它是中国古代未曾有过的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类似近代西方国家的外交部,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外交部,那么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它是中国中央机构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纵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推行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虽然在创新教育的探索中任重道远,但是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我们相信能在创新的征途上走得更高、更远。让历史真正“活起来”,让以后的“今天”也变成鲜活的“历史”。

 

来源: 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 wangpeng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