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 973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12/20 17:08:38
分享到:

【摘要】

阅读在语文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作用。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扼杀了语文教师教学的热情与创造性。因此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文本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传统;阅读教学;主体;互动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文本)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文本)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运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可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词语解释,分析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这种模式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训练轻熏陶,教学方式缺少变化,不但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写作的时间,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扼杀了语文教师教学的热情与创造性。事实上,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情感,其中许多深沉的内涵往往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教师肢解式的宣讲很大程度上会碎化课文和谐浑然的意境,极易异化其滋味,浅化其内涵;也会使学生失去进行语感训练,体验和内化作者所反映的精神历程的时间。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

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放弃话语霸权,以平等的心态与姿态和学生相处,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迸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彰显个性的风采。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展示,由于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文学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融进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组织学生通过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感受的交流,融合既含有学生主观感受又符合作品主旨原貌的群言众议,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语文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有个性阅读的机会和自由、宽松的时空。对个性异常的学生既不压制,也不放任,而应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使其个性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新课标·阅读与鉴赏》关于阅读教学表述如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材理解是一种对教材中各个知识能力训练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分析、抽象、演绎的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理解,常存诸多可能。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当今高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因此首先,老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因为教师与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是隐性的,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对话是显性的。但前者是基础,教师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不充分,师生间的交流也难深入。学生又是学习中和发展中的主体,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在平等对话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能否尊重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相关。

其次,教师与学生必须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的互动。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一直以来的“灌输式”的教学培养出了众多默默接受的学生,而在这默默的接受中,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日益消失殆尽,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

建构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这特点突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也显示出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在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高屋建瓴,把“渔”授以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展示出学习的主体性,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在自己获取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能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全面的互动学习中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而在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答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推动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随着语文教师对《高语新课标》内涵实质的全面把握,“语文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思想正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并且逐步体现在广大语老师的教学实践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将破茧而出,柳暗花明。

来源: 转载|www.jb1000.com 编辑: 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