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史料教学与学生史学能力的培养
阅读: 3619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4/14 14:51:36
分享到:
[摘要]史料教学的目的在于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象个史学家地做历史。史料教学首先讲求材料的搜集,其秉承的原则是材料的“近”、材料的“好”、材料的“异”,其次在运用史料时,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鼓励学生寻找证据,提出观点;通过对不同来源材料的搜集、比较、判断从而使学生推演出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的有机结合。探究过程有困惑也有成绩,探究无穷境。
[关键词]史料教学 学生史学能力 培养
历史因其过去性,无法再现的特点,决定了只能通过遗留下来的史料证据来重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是十分必要的。上海师大李稚勇教授就说到:“我们可以说史料教学已成为21世纪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①史料教学的目的在于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让学生象历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知识,这中间注重对学生处理史料技能的培养。包括对史料真伪的鉴别。对不同来源的史料的比较,对材料的判断等能力。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恰恰相反恰恰相反体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去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直接探究史料的机会,培养能力。
要用史料,首先要学会选材料。在浩瀚的史海中搜集所需的材料,要把握以下三点原则:
1、材料要“近”,这里的“近”一指贴近课标,课标是指导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向,所选史料必须紧贴课标,才能物尽其用;二是指贴近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服务的对象,偏离学生认识水平的材料是无法引起共鸣的,就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三指时间近,尽量选择一些较新的史料,体现史料教学与日俱进的时代性。如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次日下午4时30分翟志刚等人出舱行走。这个材料就出现在我第二天课前练习中,充分体现了材料的新鲜感。
2、材料要“好”,“好”从材料的可靠性、典型性和相对全面性三个方面体现。②材料首先要求是可靠,材料对了,才有进一步审查探究的基础。材料错了,那一切都错了。其次是材料要典型,史料众多只有选择最重要的最能反映历史真相及其本质特征的史料向学生介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资料中,悬挂在城楼上的横幅、毛泽东的讲话就属于典型材料。最后要求材料相对全面,片面的材料无法真实重现历史,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力求材料的全面。如分析冷战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时,不仅展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如丘吉尔的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等,还要补充东欧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策如斯大林的相关言论等资料,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真相。
3、材料要“异”,要从不同角度采撷能和学生已有认识形成剧烈冲突的材料③,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比较判断的史学能力。如提到李鸿章,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卖国贼,因为他签下了《马关条约》,这是我们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通过课本有限的表面的内容给学生的知识,现在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观,就要向学生出示史学界中对李鸿章的各个角度的不同资料,给学生以“异”材以激起学生的反思,对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得出自己心目中的历史人物,这才是历史教学的追求所在。
选好材料后,如何运用史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在日常史料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史料功能单一化: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先花了5-10分钟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的战争片断从而导入教学,导入设计有声有色,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再也没有用到这个资料,史料在这里只有一个用处就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仅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推进学生去挖掘资料所反映的历史本质,那么这种教学即使使用了史料,也无法达到史料教学对学生史学能力的培养的目标。
2、过分重视一手资料:一手资料的确有很强的临场感和真实感,能刺激学习者的思考,但如果过分重视一手资料的话,会造成一手资料等同于历史这样一个错误信息,这样反而扭曲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那么怎么谈得上对史料的鉴别、比较呢?
3、教学与活动教学的混淆:当前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教师就干脆自主到底,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整理运用材料,不加以系统地方法指导,对内容不加以点拔。如我在高二教学过程中,曾开展了“科举制的利弊”的辩论会,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时辩论气氛十分浓厚,学生也准备了大量资料,但过后相关习题检测效果却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生只顾展示材料,而轻视了对科举制度这一历史本质的思考及应用,这也反映出学生在自主探究历史知识中存在的缺陷。
12
来源: 网络 编辑: yuxiuy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