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2010年历史高考信息

阅读:86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5/21 18:53:44
综合版块(各省高考政策调整)
1、广东:据了解,今年广东省高考有两大变化:一是从往年的“3+X+文科/理科基础”变为“3+文科/理科综合”,这直接导致高考时间缩短了一天;二是在本科层次普通类专业推行平行志愿。往年高考,我省普通高考时间均定在每年的679日。其中67考语文、文科/理科数学;68考文科/理科基础、外语;69则考X科,一般上午考物理、生物、历史,下午考化学、思想政治、地理。而今年高考由于取消了X科,时间从3天缩短为两天,考生可提前一天“大解放”。但对于每天考哪些科目,目前省教育考试院尚未公布具体安排。
据悉,与去年相同,组织填报志愿的时间仍定于考生知分和划定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后,最低分数线将在627日前公布。不过,相比去年,今年考生填报志愿的时间提前了一天(去年为630开始填报),确定为62978
2、山东:2010年山东省高考将首次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网上填报志愿时,考生初次登录系统使用初始密码,登录成功后必须先修改登录密码才能进行其他操作。
同时,网上填报志愿有时间规定,不在规定时间内上网填报视为放弃填报。在规定时间和修改志愿次数内,考生可按本人意愿修改志愿,每个考生在第一次网上提交所填志愿后,还可以修改志愿两次,每次修改志愿后均要重新提交。网上填报志愿截止时间除了第一次填报提前批,本科一批、二批和本科三批第一志愿为当日2200外,其他截止时间均为当日1800,到时系统将关闭网上填报功能,也不能再填报或修改。考生个人信息只能凭准考证和密码进行查询。
3、河南:河南省今年高考仍使用全国统考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时间是678日。
高考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为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含听力),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
“文综/理综”每科满分为300分,其他各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满分750分。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外语考试试卷含听力部分(其中笔试部分120分,听力部分30),但听力成绩不计入总分,作为单独的一项成绩在录取时提供给高校参考。
非听力部分120分则调整为150分,调整换算办法是,按考生非听力部分的卷面成绩乘以1.25,换算为外语科目成绩。今年仍不组织报考外语专业考生的口试。
知识板块(可能重点考查的内容)
1.制度创新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二战后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1)民族团结:(青海玉树地震体现的民族团结)
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来考查。
(2)国家统一:港澳台问题,“一国两制”构想
3.三农问题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特征,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调整
(2)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农民;鸦片战争后的农民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民生问题:
(1)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当今三大产业的发展
(2)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罗斯福新政中的救济措施;二战后的“福利国家”
(3)反腐倡廉与社会公平:
5.能源与生态
(1)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能源问题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6.思想解放:
(1)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的:鸦片战争后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康梁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西方的:智者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思想意识与观念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
7.社会史观
(1)城市(镇)化:
古代中国城镇的“市”、城市的主要功能变化
(2)社会生活变迁
上海在近现代史上的社会状况(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8.文明史观
各地区文明的交流、融合(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入侵的客观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关系)
9.全球化与区域化
10.周年大事
1840年鸦片战争,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90年两德合并,2000年韩朝两国领导人会晤。
策略版块(复习思路分析)
1.研究考纲,用活教材        
解读“说明”不能仅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应与高考样题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做到非常熟悉考试说明的各种能力要求,要特别关注考试内容增加、内容表述发生变化的地方,明白修改意图:把握要求,明确方向,真正吃透“说明”,用活考纲。     
高考试题尽管是教材以外的知识和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教材始终是本源。因此,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高考取胜的根本保障。要根据“说明”的考试内容,依托教材逐点归纳出核心知识,形成历史知识结构,然后利用教材深入理解历史事物和历史概念的核心知识,进而对重要历史事实进行转述或推理,说明或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历史结论等。  
2.突出主干,构建体系
主干知识,就是“说明”中涉及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主要指宏观层面),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历史现象等等,都是在某一历史时期中,甚至在更长远、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起着转折性、总结性作用的人或事。抓住主干知识,加强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其特征和本质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反对死记硬背。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要强化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地练习,善于抓大放小,不纠缠细碎知识的复习,将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    
下一阶段,建议进一步理清历史发展的专题线索,抓住考点,深化知识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从宏观上认识每种文明史的发展脉络、阶段特征,能多层次、多视角阐释每一种文明。既要按照教材的体例,理解、掌握政治、经济、文化文明史的发展脉络、阶段特征,又要打破教材的体例,学会阐释不同时期这三个文明史之间的关系,做到既回归通史,又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简单罗列。
当然,也可以采用数轴的方式,将“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符合此阶段的考点按时间顺序放置在数轴上:复习时可以“瞻前顾后”,连贯地掌握知识,形成通史式小专题的体系。这样应对具体的历史问题,既清晰了思路,又避免了张冠李戴的现象,以不变应万变。
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整合,将历史知识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多方位的延伸、交叉和联系,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3.把握概念,理性认识
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最本质的认识,更是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要以时间为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整理,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如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要注意从背景、原因、主要过程、结果、影响等方面加以理解;对于重要历史时段,要总结阶段性特征,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问题;对于基本历史概念,要结合具体史实加以理解;对基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要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加以分析、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观察、训练、理性思考,才能切实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感受历史本质的联系和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才能在面对繁杂的材料解析中游刃有余。
4.关注热点,论从史出
高考关注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复习中必须强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但要选择社会热点问题:一是长期热点问题,一方面掌握其基本知识和判断依据,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长期热点问题的新表现。二是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将其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分析。
复习热点问题,一要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联想相关答题要点,感悟命题意图;二要善于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三要积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归纳性评价术语和热点名词,并明确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自己在回答问题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时将名词融合到答案中。
5.训练技能,提升素质
很多同学常常“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原因就在“临门一脚”的功夫欠缺。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仅要“多看”、“多想”,更要“多写”。在反对“题海战术”的前提下,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通过限时训练,分别从解题思路与技巧、答题正确率与规范,以及时间、速度和心理等方面强化高考适应能力的专项训练。要注意培养分析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注意对一些典型例题实行变式训练,采取一题多变多用,充分发掘题目的潜在资源,使训练的效益最大化。还要注意研究成熟的试题答案,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提高用学科语言的答题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消除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增强信心。
     来源:  编辑:jxdys_2010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