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强化指导,发挥教师的审美教育主导作用

阅读:119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4/15 20:37:34
  教师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于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以及审美灵气和悟性,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审美教育主导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境和心境有关。因此,要进行审美教育,就必然要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让受教育者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境中,在学语文的特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审美教育。

  1.精选审美切入点。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等特点。虽然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那还是谈不上审美教育。所以说,只有精心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才能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学《荷花淀》,就应把比喻作为一个审美切入点,采用“引例对比”的方法解读作品的精妙之处:作者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荷箭比喻为“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使荷花充满了阳刚之美。这样分析,就产生了“词情互动”的艺术效果,可以使学生不但了解到作者写景的有情有序有法,而且还可以领略到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创设审美气氛。

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的主导者。教师如果能运用生动、亲切、得体的语言,妙趣横生地旁征博引,形象逼真地演示,就能创造出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既可以使学生(审美主体)处于情绪感染之中,又可以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欲望。例如,教学《雷雨》,分角色表演就可以收到单靠语言评析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以情动人,陶冶性情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的心理情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教育。

1.以情动情。

刘勰说:“情者文之径。”文章不是无情物,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流露的感情,千方百计地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为此,教师要借助语言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物。例如,分析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就应该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悠然自得,其乐无穷。这就是美的魅力。

2.联想生情。

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审美主体)总是处于饱满的情感状态中,审美感受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喜悦、悲伤、激动、愤懑等。教师(审美主导者)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就会产生相似联想、相关联想或者哲理联想。总之,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其“物我同一,融美于心灵”。

三、加工意象

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在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从而形成源于作品又异于作品的形象。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作者的不同,看作品是因读者的不同。”学生驰骋想象的过程,就是他们加工意象的过程。

1.选好审美意象。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选择主观的感性意象,以便使他们的想象更加自由灵活和丰富多彩。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就可以拟定这样几个话题讨论:(1)刘兰芝的容貌美和风度美;(2)焦、刘的爱情;(3)焦、刘等人的性格特征。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直接与作品对话,在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中,就会得到审美愉悦。

2.体会审美意味。

审美对象一般都有“意义层”与“意味层”。“意义层”是指对象显示的社会功利方面(属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它具体、直接;“意味层”,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早发白帝城》中,李白朝辞暮宿,千里之遥,一日即归:“千里”与“一日”的对比,显示了速度,具有强烈的轻快感,但这只是表面的。我们还应体察到这首诗内在的律动——情绪的律动:诗人遇赦,心情轻快,景象流走,舟行如箭,透露了诗人的情绪,这就是言外之意。要体会到言外之意,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揣摩、捕捉、追寻包裹在形式外壳下的作家的情感、经历、意蕴。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味之者无穷”的审美境界。

四、学会发现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失真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训练:一是平时课堂上注重引导,作业及时评点,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史学家劝人为真,教育家劝人为善,艺术家劝人为美,审美教育要兼有这三者之长。这应该是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 陈洁波

     来源:网络|http://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