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学法指导 >  阅读文章

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教学之我见

阅读:147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5/4 10:14:43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促进了课堂教学,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也活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加突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和创新等能力,让教学的前景更加广阔。
  关键词:新课标的实施;多媒体的应用;物理问题的提出;教学的方式
  我认为新课标的实施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大革命,也应是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和发展的方向。本文对新课改环境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就网络环境下物理教学的特点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对如何应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提出了思路。本文依据笔者学习新课改的体会,谈一些拙见。
  一、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让物理工作者欣喜地看到了物理教学告别了一支粉笔和一本课本的时候真正到来。然而,物理科教学具有个性化、应变化、创新化的特点,所谓教无定法,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如果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模式,那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诸如许多物理的研讨课、观摩课的课堂似乎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不论问题的大小,不论是否需要,千篇一律地运用多媒体,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的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想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让一堂课能达到“海纳百川”的程度,设计出饱含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等一切知识的教案,并且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都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找不到中心,因而顾此失彼,未能夯实基础,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理想的高度。
  二、物理问题的提出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新课标对问题的提出列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因素。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奥斯特是因为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磁针的转动而提出电流的磁效应。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物理的本质目的。根据物理课的特点,提出问题可从物理与实际生活中提问题;也可从物理与社会关系中提问题,而且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和平淡而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也要避免问题过高过难而使学生失去信心。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加个问号变成物理问题的许多事例,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例如走出屋外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因而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看到树叶是绿色的而提出“树叶为什么是绿的”。这样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添一个问号,就作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新定位,从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三、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大家,而是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新课标实施以来,特别是对开放性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无所顾忌地“迁移”和“延伸”,似乎这就是成了新课标的“特点”。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提出问题:“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什么关系?他根据斯塔克雷《牛顿传记》中的记载,牛顿与斯塔克雷有一次坐在花园中的苹果树下喝茶。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牛顿的思考,当时他头脑中正想着引力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向地面?为什么它不斜向运动?由此创设了牛顿看到苹果下落后的思考的投影画面让学生讨论。学生纷纷发言,许多学生都会赞扬牛顿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但也有人认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忽然想到万有引力,这显然是错误的,教师未能及时给予纠正,应该是牛顿正在思考引力问题,而由此得到启示才是可能的。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讲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的客体。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载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整合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敏捷、兴趣广泛,电脑操作技能强,获取知识快,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某方面拥有比教师更多、更深刻的知识。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