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用心把握“三度”,共享探究之趣

阅读:61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10 16:35:27
省级专家周家亮推荐:三个度,三种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贵在针对性强的探究问题的设置,贵在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思考中提升,贵在在合作、互动中实施课程目标。可谓,实践出成就,反思出经验。
 “教无定法”,综合探究课更应如此,我想这也正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吧。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切凝聚智慧的观点,都可以也应该为综合探究课的顺利进行而服务。下面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几堂探究课程为实例,就当前政治课中探究课程的常见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反思,从而为进一步构建“有血有肉”、内容形式俱佳的探究课堂奠定基础。
(一)挖掘“深度”,让“展示”感悟人心——谈“展示—感悟”法
“展示—感悟”法,顾名思义,即让学生围绕问题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然后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举办资料图片展、制作小册子等方式来展现成果,从而达到“认同思想、激发情感、明确价值”的目的。这一探究方法适合于以体验感悟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毫无疑问,学生展示的过程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学生一味堆积、罗列资料,而忽略对资料内涵的挖掘,出现课上“精彩纷呈”、课下“过眼云烟”的情况,最终只会让探究课程流于形式。可见“展示——感悟”法看似简单,但要想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要做好“事前指导”、“事中引导”与“事后总结”,即搜集资料前要向学生明确此次探究课程的核心目标,展示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发掘资料的内涵,展示结束后更需要通过精炼的总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获得真正的心灵感悟,让问题挖掘的“深度”与资料拓展的“适度”完美结合。
(二)保证“广度”,让“辩论”惠及全民——谈“辩论探究”法
 “分是非、明同异”这也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高中生自主意识、评价能力逐步增强的年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个与现实社会中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探寻真理、明辨是非,同时锻炼思维、培养口才,增进合作。
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中,教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辩题——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针对《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综合探究“提高效率 维护公平”,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辩题——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效率(公平)比公平(效率)更重要。
“把辩论引入政治课堂,让激情绽放智慧之光”,实践证明,“辩论探究”法确实是一个能极大限度激发学生热情、凝聚团体智慧、提升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其对社会冲突热点的关注也非常符合高中政治的学科特点。但“妙法”还需“巧用”,假如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能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我想辩论所迸发的智慧火花就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共享:(1)辩论所需的人数是有限的,不可能全班学生都成为辩手。可通过组建“智囊团”等办法,将“少数个体作战”变为“团体协同作战”;(2)随着辩论的进行,学生很可能偏离“辩论探究法”的初衷,完全以压倒、战胜对方为目的,出现“非黑即白”的激烈对抗局面。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肯定学生的多元观点,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提升。
(三)选准“角度”,让“模拟”亮点迭现——谈“案例模拟”法
所谓“案例模拟”法,即教师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内容、升华情感、提高能力。“模拟法庭”、“模拟听证”、表演小品或短剧等活动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案例模拟”式教学构建的“生活化课堂”,可以让政治课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的方寸之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巧妙结合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我深切认识到:“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案例选得好则课堂生动活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游刃有余”;案例若选取失当,则模拟活动的进行“举步维艰”,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到底如何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选取一个理想的案例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理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内容主题展开讨论,不至于“离题千里”,也才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突发问题”;(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一定要选取学生感兴趣、有发挥空间的案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其中,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发展。
以上探究课程的常见教学方法,特色鲜明、各有千秋,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们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共性要求,如:都要求“向课外延伸、向课内集中”,材料的选取都应以贴合学生实际、贴合本地实际为宜,一般都贯穿着“分组”与“整合”相结合的方法等等。当然,综合探究课程的操作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方法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需将其组合运用来达成预期目的,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综合探究课程的实施都意味着一种锻炼、一种尝试,更意味着一次解放、一次革新。明晰思想,把握“三度”,使综合探究课堂成为智慧与真理的“集合地”、激情与活力的“释放点”,我想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期待!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wangl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