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三重境界”话朗读

阅读:111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6/15 21:46:19

解读一部作品最好的方式是朗读。朗读可以体味文字的音韵美,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领略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启迪智慧,直至引发创作灵感。笔者以为,朗读应建构三重境界——“意读”“情读”“悟读”。

  一、意读:读出文本的特色

  意读,即要根据朗读的一般技巧,读出文本蕴含的意义与语言特色,其是朗读的第一重境界。文学作品在语言上一般都有某一特色,而且这种由文字造就的音韵美、音乐美与意境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受到。

  学习古典诗词,“意读”可以激发想象力——想象诗词中绝妙的画面。朗读古人的诗词,品味诗词中的炼字,特别是作者精心锤炼的别有意蕴的字词,更是可以读出诗词的特色,体味到诗词优美的意境。例如,朗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不仅可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节奏美,还可以在眼前再现一幅凄美断肠的“落日残照图”;朗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辛弃疾的“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语调、语速随着情感变化,即可体会到叠字运用的独特效果。

  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语言优美,犹如一首首悠扬的乐曲,读之琅琅上口,动听悦耳,美不胜收。意读这些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要用语言将它们描绘的画面再现出来,品味其特征。例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就要在朗读中体会这段话的节奏美、音乐美与绘画美。

  二、情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情读,即要读出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其是朗读的第二重境界。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使静态、无声、呆板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有声、灵动的具体情景,使读者、听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从而领略作品的情感美,非常有利于抒发与宣泄作品的情感。

  情读强调用心、动情,必须摈弃“唱念式的朗读”与“水平式的朗读”,眼、口、耳并用。例如,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情感应是恬淡清新;朗读苏轼的《江城子》,情感应是悲痛凄婉;朗读李璟的《浣溪纱》、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水龙吟》,情感应是悲怆激愤;朗读李白的《将进酒》,情感应是悲欢狂放交织。这样,在不同语调与语速中,诗人喜怒哀乐的情感才能完全再现出来。

  现代文的情感有的直接热烈,有的深沉细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来。例如,朗读“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可是我说不出来”,应该舒缓深沉,以便能表现老舍先生对故乡浓郁的情感;朗读“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应该欲言又止,更加缓慢低沉,以便能道出老舍先生的心境。这样,文章的感情读出来了,对文章的理解自然也就深刻了。

  三、悟读:读出自我感悟

  悟读,即朗读时要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悟渗透到作品当中。悟读是促进作品情感升华的最好方法,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不同的朗读者朗读同一篇作品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因为每一个朗读者朗读作品时都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因此,朗读课文前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对同一问题产生共鸣,或生成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表现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朗读的文章具有朗读者自己的影子。例如,朗读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将“落”“独”“微”“双”几个字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读出来,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其独特的情感,词人表现的忧伤、孤独、无限惆怅的情怀便会更加深而浓。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感悟:

  无论是什么季节……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是作者自身的经历。对人生和死亡,我们都有自己的感悟。我们要真正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就得结合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将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朗读文章时才能更加真切动人。

朗读是解读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方法,学生应在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研究朗读的三种境界,真正读出作品的特色,以便更好地解读作品,展现作品的魅力,传承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精神。

文章作者:江苏 高存根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