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学法指导 >  阅读文章

历史听课,听什么?

阅读:86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0 10:22:33
[概要]在历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之间只有相互听课,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推进中学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对于历史教师的听课研究基本属于空白。本文拟就历史听课的技术问题做一些探讨,以期对历史课听课研究起到抛砖引玉。
[关键词]历史听课
闲来无事,翻看了自己和同事的听课本。看了半天,感触颇多。虽然大家听的都是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大家“听”出的内容都差不多,甚至有的完全一样。不完全排除有抄听课本以应付检查的可能,但是根本在于,为什么听课,听课听什么。为什么听课,是听课的态度问题,听什么,涉及到听课的技术问题。态度是根本。如果态度消极,听课必然“在很多学校教师的眼里,是一种形式,是一项老师必须完成的‘作业’”( 杨宏权《“消极听课”现象的分析及对策》)。技术是关键。本文拟就历史听课的技术问题做一些探讨,不正之处以望斧正。
关于历史教师听课的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目前尚未发现关于教师听课的研究专著。根据龙源期刊网的“听课”关键词搜索,有近80篇,多是对教师的泛泛而谈或就年级学科学生听课进行研究。在这近80篇的文章里,论及中学历史听课的专门文章只有1篇《历史听课技巧——“五到”听课法》,但是该文所说的“听课技巧”是指学生怎么样才能上好一节历史课,不是针对教师听课。
听课固然要“听”,但是同样重要的还在于观察、思考。听课本上记录的应该侧重于课堂观察,课堂思考。那么历史课堂听什么呢?
第一:听课前。
一般来说,有教师听课,上课教师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听课前往往是我们听课教师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课间十分钟,既是课堂的过渡,也是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过渡。听,甚至参与他们课间的谈话、讨论。特别是听学生对历史课的情绪反应或本节历史课的学习准备、学习期望知识或认识的目标,是非常有益于把握学生的生情和学情,提高听课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性。
第二:听课堂。听课堂是听课的中心环节。
1. 听导入。导入是课堂实际教学的第一步,是一节课的眼睛,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窗口。
听导入主要涉及:
导入方式是否激起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
导入的内容是否能顺利过渡到专题和本节历史课的学习内容。
导入所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是否清晰,直观。
教师导入时的情感或思想表达是否自然,直接,真切。
2.听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关键不是听教学内容,而是听教学内容是怎么处理。教学内容的处理最能表现一个教师教学功底、教学风格、教学智慧,同时也是听课的重心。
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结。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把“结”一个个地解开,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如人民版必修III《追寻生命的起源》,就是要听教师是如何理解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途径让学生理解神创论、进化论、为什么能提出进化论、进化论为什么会遭到宗教界的激烈否定等等。
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之间的跳转、过渡。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面临专题的上下衔接,课内不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以及同一知识点内容的内部衔接。如人民版必修I《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一节,教师是怎样从三元里抗英过渡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或者是义和团运动到左宗棠收复新疆),使用了哪些跳转性、过渡性的语言。这些语言是否自然而不是造作,是否灵活而不是僵硬,是否切题而不是偏题。
关注教与学的交互,师与生的互动。课堂不是教师的独步舞,而是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多元的关系。如人民版必修I《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师上课时会提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及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讨论、概括文革期间对民主政治破坏的事例”。听课则要关注教师对学生怎么分组,怎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控讨论的整体或小组氛围,对学生的发言如何评价,教师如何总结这一问题。
课堂问题的设置如何符合学生的生情,学情。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生情和学情的问题设计或设置,是对教学的促进、发展。不考虑学生的生情学情,问题设置上“一刀切”,只能迎合部分学生的需要,这样做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全班所有的同学,显然是不公平”(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育技术》)。
如人民版必修I《新民主主义革命》,面临时间长,内容杂,重点难点多。教师怎么样进行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涉及到在规定的学时内不拖尾巴、不留辫子,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因此教师是如何设置问题统驭教学,对于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一大挑战,对于听课教师也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是怎样应对的(如何分解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问题)。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课堂是一个生态,其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课堂就会发生意外。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课堂的引领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导致课堂出现大大小小的意外。
如人民版必修I《外交关系的突破》学生提出: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阶级斗争为纲,中美之间有着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中美关系是敌我关系,为什么中美两国反而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能改善关系,这对中国当时整体的外交有什么影响。能提出这个问题起码说明这个学生对于文革外交有了相当多的了解,那么教师是怎样应付的呢。教师如何应对课堂意外,不只是教学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第三:听课后。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不仅仅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在于课后。听课不仅仅要听课堂,也要听课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应。一节完整的历史课下来,能不能学到“知识”以外的东西,在下课后就表现出来了。所以,下课后多呆几分钟,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这样也才能对课堂有完整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相对更加全面的了解,对自身的教学才能有更大的触动。
听课是一门艺术,听课教师不仅仅要和任课教师,还要和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交流,才能真正把听课变成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推进中学历史教学,落实历史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宏权 “消极听课”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 现代校长 2006.3
2.王霞历史听课技巧——“五到”听课法[J] 中学政史地·七年级 2007.6
3.傅建明教学原理与教学技术[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211。
     来源:网络  编辑:gogo0722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