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254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2/6 13:32:06

  要:通过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深入学习,指出了其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和必要性,并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实践应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学历史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学理论的精髓,强调了“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做上教”,“拿做来教,乃是真教”;作为学生要“在做上学”,“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因为“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他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即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倡导的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让学生不仅通过书本学习,更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因此,实践性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历史科学的操作实践性较强,近年来,我校在中学历史学教学改革中,以陶行知教学理论为指导,大力倡导和实施“教学做合一”,在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做中教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所谓“做”,陶先生强调“注重实践”。 历史是学科知识类课程,以前很少有相应的实践活动。而新课标突出的创新就是重视教学活动,重视鲜活的课程资源的利用,重视历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同样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获得历史知识是学生获得新知的最好途径,因此,教师也要“做”。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情况灵活组织活动:如观看历史影片。当然不可能让学生都去买影牒回家看,看电影也需要一种氛围,因此最好租片全年级集中观看,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再如,让学生设计历史板报。老师要指导科代表做选题计划,并注意板报成果的积累。还可以举办故事会、演讲会,可以与班会、语文学科的活动联合起来搞;组织学唱历史歌曲可与音乐教师合作。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可以有不同规模,可以集体也可以分小组。还可以布置访问,访问要特别注意方法的引导。还可以根据乡土历史教材与课标教材一起配合使用,尽量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设计若干活动主题:拜访祖先、历史巡踪(如汤山猿人洞)、考察历史遗迹(如南京明城墙)、纪念馆(碑)(如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雨花台烈士陵园),选看有关书籍(如各地乡志)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分段来介绍乡土历史。

特别是老师亲自做一些历史课教具,如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品等。老师当堂绘制各种历史示意图,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等,都需要教师在“做”上教。教师的“做”是示范。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例如,老师讲到隋朝大运河时,随手绘制运河示意图,指出隋朝运河有哪三个点,分哪四段,连接了哪五大水系,老师边讲边画图,把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更好地掌握知识。再如“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史实。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分散在教材的各章节,学生较难掌握、理解和记忆,采用图示法,可使学生把学过的零散的知识上升为比较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历史概念。

总之,老师示范,坚持“在做上教”,通过多样的历史活动,有利于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书斋,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在实践考察中,训练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考察能力,使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要做到“在做中教”,教师应该做到“四变五注重”,即:变过去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导,学生学;变教师写,学生抄为教师导、学生找;变教师问学生答为教师启,学生思,进而达到学生问,学生答。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注重教师启发评析,学生归纳掌握;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创新能力;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创新性自主学习。这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在做中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

 学生在“做”上学,,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  )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践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历史资料收集紧密结合起来,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请学生到上述学习资源中心一起查找资料信息,并启发学生在检索、浏览、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课前,我一般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好切入点、疑点、难点作为启发点,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带着新问题回到课堂。上新课时把学生查找到的不同视角、不同背景、不同来源,但又与新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起点水平、兴趣相关的资料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激活了课堂,又能让老师从“海选”的资料信息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有的放矢;既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问题,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到明长城时,课前将“秦汉明疆土扩展与巩固情况如何?”,“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员,你将带我们去长城的哪些景点参观?”,“假如你是北京人,你将带来京的客人到哪去游玩?”,“谈谈长城的保护现状”,“说说你所知道的世界上著名的建筑”等等五个学习问题分别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头查找相关资料,学生们就会利用课余的时间分小组去找资料,甚至有些小组的学生还把所找到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有些观点大同小异,有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在课堂上展开针锋相对的讨论、辩论。学生们通过自我发现,既拓宽了视野,又锻炼了能力,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自学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促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因为我知道历史知识不一定能影响每位学生的一生,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推理、判断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实践操作的能力。并学会如何撰写小论文。通过合作探究,还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体验和发展的过程。据专家总结,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便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把课本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环境都能通过创设形象意境联想展现出来,寻找真切的历史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我采用一些影视资料自编历史剧,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让学生把巴黎和会的历史情节再次重演,从而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并根据历史情节提出“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会失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在国内会引起怎样的反响”等问题,让学生们展开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讲到宋元文化中的印刷术时,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雕刻,并在课下带领学生去参观学校的文印室,让学生了解我国印刷术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把心得体会写下来。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亲身经历,不仅对课文中的知识学透,还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陶行知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方法的原理是“为教而学”,可以把它简称为“教中学”,即“教也是一种做。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受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某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就交给学生备课、做课件、乃至上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又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给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先生”,并且请学生评价。内容较复杂的我采取学生提问的方式,提出你想要知道或要解决的问题,先由学生做“小先生”,教师再补充,或纠正,最后总结归纳。这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贯坚持的做法。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不仅自己知道了,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历史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到传播历史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历史学兴趣的目的。“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认真听、认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评点,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到更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当学生,也当先生”,教师“即当先生,也当学生”,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陶行知语)“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陶行知《我们的信条》)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6-1

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落实首都教育大会精神  促进历史教学实践创新》,来源: 北京教育科研网2006-3-11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