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必然趋势。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而多媒体组合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进行学习,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学手段活起来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催化剂。
生物图片使生物变“活”
利用网络、光碟、VCD中的图片,并加上文字说明,使图片与文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实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直观效果。例如:利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课件,采用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能够让学生认识多种动植物。有些学生自己有电脑,还可以拷贝,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变“活”
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而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化微观为宏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够观察到一些生物学现象。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试验,是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的,一般中学没有这种条件,但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可以很清楚地说明浸染细菌的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率。
化快速为慢速。一些生物学现象是非常快速的,学生不容易观察。这时,采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就能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可使图像化快速为慢速,甚至可以暂停下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同样能够化慢为快,把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的生物学过程在几分钟内播放出来,如花的开放过程等。
化抽象为形象。自然学科中的很多规律是抽象的,但往往是学习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观察时,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实物的演变,不利于教学。如“光合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多媒体让教师变“活”
虽然多媒体课件制作时比较费力,但一旦制作完成后,修改方便,可以反复使用,真正让教师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历史,并且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活”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教学和科研活动。教师上课只要轻击鼠标,原来要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就立即出现,节省了写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和精力,又没有粉笔灰的污染。
精彩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主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教学语言活起来是课堂活起来的核心。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保证,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增强教学语言的力度和魅力:第一,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第二,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内容深刻、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第三,教学语言要激情风趣,变化多样,抑扬顿挫,有节奏、技巧和感染力,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精心质疑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重视求异、质疑和辩证的思维训练。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中的趣味因素、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质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问才能点燃学习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热情,这样课堂会很快“活”起来。否则,教师平铺直叙,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不动脑筋,不去思索,无动于衷,课堂怎么会“活”起来。
当然,教师要善于质疑,因为不同的疑问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答案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性。例如:讲种子休眠时提问,西红柿种子播种前为什么要清洗?讲根的结构时提问,树木移植时为什么根要带土?把生产生活实际知识引入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动脑。
新课程环境下的现代课堂更多地应该关注学生,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关注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水平。但在整合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的信息素养跟不上,不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搜集、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要开展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也就无法实现。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使我们的生物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