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巧问——“论从史出”的桥梁

阅读:51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1/28 10:29:02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中学贝国樑

 巧妙设问是在史料和观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有效方法。下面以高一《社会主义理想与实践》一课为例来作个说明。

一、根据教学要求和史料核心内容设计问题,指明思维方向
关于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关注,有下列材料:
   
“现存的文明制度是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它必将被未来的和谐制度或和谐社会所代替。”(傅立叶《全世界和谐》)
   
资本主义“只是巧妙地掠夺穷人和使富人发财致富的组织”,“人民全体都是富人的奴隶”,这是一个“温和的监狱”和“贫困的温床”。(《傅立叶选集》第三卷)
   
“资本主义的文明制度过去是,将来也只能是一切罪恶的深渊。是幸运的对立物,是颠倒世界,是社会地狱。”(傅立叶《新世界》)
   
私有制是“各国的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永久根源”。它“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原因”。(《欧文选集》下卷)
   
这些史料展现给学生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从中获得些什么?是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很显然要给学生以导向。如何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所给史料的核心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史料关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我设计了两个问题:①你能从上述史料中获得哪些信息?(如果学生有困难就再提问,使问题的指向更明确些。)② 通过上述史料,我们能发现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抱有怎样的态度和观点呢?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有明确的指向,那就是引导学生从史料的核心内容分析三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态度:痛恨资本主义。从而很自然地使学生得出结论: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这两个问题也给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那就是从所提供的史料中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论从史出”的思维过程,达到“史论结合”之目的。

二、针对史料的难点设计问题,指明阅读方向
   
教师在讲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美妙设想后问:“圣西门的实业制度、欧文的和谐公社、傅立叶的法郎吉真的可行吗?”学生都说不可行。为什么不行呢?我给出了几段文选:
   
“我决不鼓动起义和造反。不委托最卓越的实业家来管理共有财产,社会的安宁就无法持久,因为最卓越的实业家对于维持社会的安宁,对于节省国家的开支,以及对于限制专横,都是最为关切的。为了建立巩固的制度,只能采用和平手段,授权最卓越的实业家总揽全民族的金融大权,这项措施将是整个新社会大厦的基础,将使革命彻底完成和使民族摆脱一切新的动荡。”(1996年法文版《圣西门全集》)
   
“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订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如果说前一个教学片段所展现给学生的史料还比较简单,容易阅读和理解,那么上述两段史料在阅读和理解上就相对比较难了。上述史料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缺乏与史料相对应的历史背景知识,给学生阅读理解造成了障碍。因此,教师在此巧妙设计问题,给学生阅读理解指明方向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设计了两个问题:①从史料上看,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用什么方式或手段去实现理想社会?②从史料上看,空想社会主义者想依靠谁来实现社会主义?上述两个问题和展现史料前的问题遥相呼应,在史料和观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得出结论: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设计出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通过宣传和示范就可以消除这些弊病,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社会解放的主体,找不到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具有空想性,是无法实现的。
   
通过巧设问题、构建桥梁的方法,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有效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史料—史论—史观”的历史思维逻辑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形成。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