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巧用活动——激活课堂

阅读:144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1/14 8:19:43

摘要:

随着江西省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应跟上课改的 步伐,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学生“活动”的运用,会激活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教材  活动    教学

前言

20089月起,江西省开始采用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出现在新余市每一位师生手中,经过一年多的使用,新教材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并认可。高中地理新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其内容上的最大特点是设置了许多“活动”案例探究,如《地理必修3》中“活动”就有21处之多,覆盖了每一章每一节内容。那么,如何跟上课改的步伐,在教学中体现教学新理念呢?本人认为,巧用活动,激活课堂,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活动”的涵义和特点:

活动即行为。新教材新课标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更重视学生兴趣和自主性学习,新教材中的“活动”具有五大特点:

1.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例如:《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中的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新疆南部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

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关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例如:《地理必修3》中活动“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等,体现了活动关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的地理素养。

3.突出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

例如:《地理必修3》中第一章第二节中活动: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警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警率,回答问题。

4.突出活动个性化和学生主体性

例如:《地理必修3》中第二章第二节中活动:

讨论交流:如果你是原住民、政府官员、商业伐木公司老板,你将作何种选择?

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动性。

5.活动开放性特色:

课标对活动建议说明指出,“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以自行设计”并且新教材中“活动”的形成于内容都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活动”的选择

面对新教材中大篇幅的“活动”,若面面俱到,则时间上会很紧张,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可根据本校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使“活动”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对一些地理实用价值不高的“活动”进行有选择的放弃

对于新教材中一些不够典型,针对性不强的“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大胆放弃。

2.根据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储备进行取舍

新教材中的“活动”是为学生而设计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发挥好主导的作用,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角度取舍“活动”的内容。

例如:《地理必修3》第三章第二节中活动“墨累——达令河流域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中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因为在高一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少分配一些时间。

3.根据时事热点动态及时更新教材的“活动” ,增强教材的时代性。

相对而言,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补充教材的新内容。

三、“活动”的时间安排

教材中的学生“活动”穿插在教材的每一章节中,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的内容,同时寓活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参与式的主动学习的特点。因此教材“活动”的时间安排,应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

1.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

1)将“活动”作为新课的导入

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一种刨根究底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时,可以把课本26页活动: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由此得出:森林破坏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国家被淹没,从而导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从现象分析到规律,原因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利于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将“活动”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有机结合,在师生互动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时,可以将活动“根据资料展开讨论:对于山西省来说,输煤、输电(两种能源输出结构)各有哪些利弊?”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探究得知:对于山西而言,输煤、输电(两种能源输出结构)各有利弊,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这样安排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3)将“活动”作为课堂小结

将学生“活动”作为课堂小结,使它起到深化、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例如在《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中,在讲完《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之后,就可以用教材64页的活动: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林业

 

畜牧业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对本节课起到升华作用,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课外“活动”时间安排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课堂时间很有限,并且要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活动”无法在课堂开展。那么就需要在课外组织学生完成。例如:《地理选修5》中第22页活动: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这类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

教材中的“活动”数量多,内容广,要求不一,就决定其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绘制图表、观察体验,也可以是一期黑板报,一次演讲,一次野外调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掌握了地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相互协作的科学态度和对自然、社会的评价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安排好“活动”流程,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其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活动”是为学生设计的,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老师只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而不能教师“一言堂”,把答案一一告诉学生即完成教学任务。第三,要重视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应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而不应该拘泥于课堂。第四,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活动”就没有方向,学生也无所适从。

总之,对新教材中的“活动”灵活应用起来,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我们的课堂就被激活了,教学效果肯定不一样。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