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学生地理情感和能力培养初探

阅读:87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1/14 8:02:13

地理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地理情感,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师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将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得的地进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教师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一、学习需要激发,端正学习态度

需要是一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行动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迫切,由它引起的学习态度就非常明确。因此高一新生第一堂课就应阐明“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地理在各一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有可能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这是现代地理教育的价值所在。如: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逐渐加剧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变化和生态灾难,像全球气候转暖,厄尔尼诺暖流异常,自然灾害日趋频繁,极地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上空臭氧空洞,生物多样性受严重威胁,由此可以看出,许多生态破坏和环境灾难是因一部分人只顾眼前利益,不计较长远结果造成,如破坏草场、乱砍乱伐,造成我国北方土地严重沙化,引发频繁沙尘暴,通过这些学习,就是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发展观,树立良好社会责任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理事象,比如外出旅游、三峡工程建设及百万大移民、长江三峡库区生态问题及治理、库区产业调整、水资源保护、城市建设、库区地质灾害、库区蓄水对气候、地质、生态的影响等地理事实,说明学习地理,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有助于我们终身发展。这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引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端正地理学习的态度。

二、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每一节课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谭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有讲季风气候前,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好奇心顿发,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优美风趣的语言,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妙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感染力;“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描写绛面雨,这比枯燥的说教生动形象。

2、巧借古诗文: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随地势升高,气温下降,山上气候比山下气候迟了一个月。“马前桃花,马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侧自然景观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描述内蒙古高原美丽富绕。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境界。

3、趣味故事穿播:在讲述“陆地与海洋”一章时,讲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之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强意志和航海技术以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他对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识了如指掌,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自然环境知识也十分熟悉,正是这些地理知识帮助他驾帆远航,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有关陆地与海洋知识的探究之中,兴趣热烈。

三、启发思维,探究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应注重启发,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特别是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联系的思维过程,即“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为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讲授“海扩张学说”原理时,先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地底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对称分布?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表述大洋地壳的形成、移动、俏之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俏之——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大胆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以后学习、工作中应多多进行逆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比如,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特征及产生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在讲有关内容时,若提出假设“若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及特征以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能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也培养了逆向思维能力。

3、打破思维定势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近年,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貌,试解释。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而现在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

4、互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联结。有些问题,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去解答,也可从所求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解决问题。这样从正逆双思维,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交叉效应。

四、营造氛围,鼓动学生求知欲

为了活跃学习氛围,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讲述陆地环境地域差异时,事先安排几位到过祖国各地的学生,将他们对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了北京、上海、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讲得好,受到老师表扬,课后这些同学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的亲身感受,相互探讨,这样各地区差异就历历在目。

同时大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利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本校校园处丘陵地区,校园下方正是一个水库,是本校生活用水水源,而学校内各项用水直接排放进了水库。因此,在讲述“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水库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措施,这样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增强了求知欲。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开发潜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地理情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