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必修三教学感悟

阅读:161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1/1 16:35:10

在新的历史课程中,思想文化史占了必修内容的三分之一,头绪多,难度大,理论性强。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下大力气来处理好思想史的教学。

第一,教师要转变认识,重视对思想史的教学。新课改下的思想是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但内容增多而且难度也增加了,在高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从思想上加以重视。

第二,教师要加强思想史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下的思想史内容,不但增加了难度和内容,而且理解难度加强。因此教师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对于课堂中讲述的名人及思想,最好阅读一本他们的传记,从整体上来理解思想的本源,发展,成熟及地位。

第三,理顺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对于每一模块的思想是内容,要从客观上把握思想是发展线索,掌握思想史的主线,而不能把思想史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如,中国的思想是主线是儒家思想发展,要从四个阶段上理解讲解。西方是以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为主线。

第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思想史枯燥难懂,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是要深入浅出的理解思想,使学生容易接受。当然,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专业性强,理论高,跨度大,故事性差,学生厌学,老师困惑,教学尺度不好把握,搞不好,就成了蹩脚的诗歌鉴赏课,美术欣赏课,政治说教课等,由于受专业的限制,反而弄巧成拙,那真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历史课搞的没有历史的味道,如何上好必修三,一直是我在平常教学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

今天上午,听几位专家讲解有关必修三教学的问题,深受启发,我想要使必修三教学不干瘪,有历史味,要重视用历史人物教育学生,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给学生赏析艺术作品,概括归纳抽象的思想理论,背后的人物看不见,思想文化也失去了鲜活的载体,历史也很难在学生心中立体的站起来,学生厌学理所当然,同时缺少人物的历史教学学生很难获得人生成长的借鉴,要知道好多文化大师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是教育学生成长的经典材料。所以要重视历史人物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正确恰当的使用历史人物教学,使抽象的理论鲜活,使课堂教学有血有肉,增强历史味,人情味,这也符合历史教育的价值观。

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结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课标的深层次解读。教师作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只有深刻了解自己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要传达什么情感与价值观,才能围绕这个中心去组织教学。
       2.
要做细心的观察者。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没有,深刻理解了没有,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没有,这些都要教师去观察,去揣摩,然后才能调整策略,简化教学结构。
       3.
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无论是用简练精湛的语言、优美动人的语言、发人深省的语言、还是鼓舞人心的语言,结合自己风格,去引导课程走向、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对于目前过于形式化的教学,课的结构简洁化势在必行。当然简洁不意味着放弃多媒体教学、学生活动。简洁化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围绕学生的学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至于用什么方法手段,那就因人而异了。

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重大事件,和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必修三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思想,文学艺术(绘画,书法,诗歌,音乐,舞蹈,小说等),科学技术。相比较而言,历史老师这些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系统很全面,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这些内容从历史课的角度,不是让我们来仔细的鉴赏这些作品,而主要是讲清这些内容出现的时代背景,时代意义,及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巨大作用。理解文明的适应性与能动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时代性,继承性和开放性。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和觉悟的提高。从而达到历史教育的教育功能,对人的历史素养的培养。

做的不足,将来补——历史必修三教学的一点感悟

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它融合了哲学、科技、文学、艺术多个领域的知识,涉猎范围广、内容多,知识要点杂。给我们的授课带来了难度和高度。怎样才能既实现教学课标,又能以历史的角度来解读教材,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

以下是我自己对必修三历史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把握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整合教材中基础性东西,把历史史实的要点记忆清楚了,这是“底子”,是根基,必须重视。俗语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

二、重视“背景”这把尺。老师给了我们三把尺子:背景,差异,过程。讲历史,首先要把背景搞清楚,否则不会产生历史感。“标准”也要求重视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即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在此前提下,更强调并突出了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因此在授课时要注意联系、比较,分析透彻“背景”给“文化”带来了什么?“文化”又给“背景”带去了什么样的影响?(意义)

三、记住“历史”的本分。文化史需要展现的东西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影像资料让课堂生动起来,更好展现“文化”的魅力,但不能走了“历史的原味”,无论什么内容,到了历史教师那里只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语言来阐述历史问题,这是历史教师的职责和素养,也是历史的本分。

四、研读课标,详略有度。遵循教学规律,把握课标标准中“知道、了解、认识”等语句,分清重点和非重点的处理方式,理解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只要能选用恰当的史实,以“课标”为准绳来上课,把应该表达清楚的内容说清楚就可以了,不能面面俱到,重复无味

五、换位思考,多样化授课。文化史的授课有时单调、沉闷,教材我们改不了,那就改上课方式。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创造性意见;营造互动参与氛围,让学生参与简单内容的讲解和整理。要让学生摆脱“一味听”的状态,主动参与课堂开口说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实,必修三的教学我只进行了一年,我自己都承认存在太多的问题,新的学期我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会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定要让它触及学生的心灵,将外在的“学习内容”内化为“自我认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