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如何展示历史课的魅力

阅读:446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4/14 14:49:39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教材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而课时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科备受歧视,人们普遍认为历史科没多大用处,只是叫人死记硬背一些时间、事件,枯燥无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觉得历史课可听可不听,听与不听一个样。有的历史老师也因教授历史科而感到低人一等。面对这样的现实,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如何让历史课不再枯燥,如何充分展示历史科的魅力,使学生乐学历史,喜欢历史老师呢?笔者总结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塑造语言,充分体现历史科应有的文辞之美。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优美的课堂语言会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那么应该怎样塑造优美的语言呢?
1.力求生动、形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语言枯燥,缺乏情绪感召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会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而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人耳目一新,情绪愉悦,感觉不仅是在学历史,而且是在欣赏和享受语言的艺术魅力,可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激发其兴趣。如讲完《中国古代史》“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后我这样小结:我们祖国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上溯至170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光辉而灿烂历史的扉页就是这些手持石斧、石镰的原始先民们首先掀开的。此后又有……人类历史大踏步地向前行进着。将“开创中华文明”比作“掀开历史的扉页”,赋予“人类历史”以鲜活的“人的行为”。讲到秦末农民战争时,我这样过渡:秦始皇曾幻想自己称“始皇”,他的后继人为二世、三世以至于万寿无疆。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只经历了十五个年头,传到二世,就被农民的锄头、头打得粉碎了。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同学们脸上流露出会心的微笑,自然也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够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历史情景,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切地感受历史情景的美妙。
2.善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善于运用轻快、凝重、高昂、低沉等不同风格,感情色彩各异的富于变化的课堂用语。比如我在介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时运用了轻快而又激昂的语调:“和亲使他感到耻辱,匈奴的进犯使他感到愤怒,他再也不愿意把汉家的公主送到塞外去乞求北方的安宁了……他跃跃欲试,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为此,他必须首先加强中央集权”。这番气势激昂的语言振奋了学生的精神,感染了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盎然。同时,精力的集中,使学生对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外背景有了清晰而深刻的理解。而当讲到鉴真东渡弘法的艰难情景时,我插入了这样的评述:“这幕幕悲壮的史诗,虽历千年岁月,今日得闻,仍令人百感交集,鉴真法师当年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了”,语调低沉、凝重,饱含感情,学生深受感染,有的学生眼中充溢着泪水。历史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也落到了实处。
3.借助诗词为语言增添色彩
历史科的许多教学内容可以和一些诗词联系起来,由此既可以使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魅力,又能很好地诠释历史现象,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会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宋高宗定都临安时我这样叙述:宋高宗同其父兄一样,生就一副软骨头……到达杭州就在此定都了,为掩人耳目,改杭州为“临安”。可是他很快就在此起宫殿,建太庙……变“临安”为“偏安”了。故南宋诗人林升讽之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讲到“四五运动”时,我引用了《天安门诗抄》中一些诗词:如“悼词花圈献碑前,周围广场尽肃然。总想恩人功和绩,理应哀痛泪连绵。”再如“一从盘古开天地,便有鬼怪恶魔王。白毛秃瓢寿亦短,清江姚桥命不长。……”这些诗恰好是对“四五运动”实质的诠释。通过引入大量的诗词,历史课变得不再枯燥,学生兴味盎然,历史科的魅力得到展现。同时,诗歌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灵。
二、穿插故事,充分展现历史科内容的情境之美。
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爱听故事。历史科的许多内容都有较强的故事性,如果在教学中,适当还原历史,将教学内容变成小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讲故事也需讲究方法,若平铺直叙,轻描淡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会使他们感到扫兴。那么怎样才能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呢?
12
     来源:网络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