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简介:
梳理化学1模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三个层面: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核心问题:化学1模块的定位和核心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是什么?化学1模块的知识体系及结构系统是什么?章与章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化学1模块内容的深广度是怎样的?)、化学1模块教学规划与整体教学设计(整个模块教学规划是怎样的?如何安排36学时?每章的整体教学规划,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整合设计?如何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化学1模块课时教学设计与策略(核心问题: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如何设计学生活动?如何有效选择和组织素材?)。现场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建议。
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博士 胡久华
嘉宾:
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磊教授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主任 支 梅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王卫平
一、在化学1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教师1:我们在必修1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中主要的问题既要有几下几点:一是课时少。每周只有两课时,这就直接导致习题落实的困难,因为周两课时的时间仅够完成新课时,有些学校甚至还完不成。二是深广度把握不到位,尤其是概念原理部分。虽然有集体备课,但是在一些更为细节的环节处理上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的。三是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不到位,直接反映就是方程式记不住。这既与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的编排有关,更与课时有关。四是备课。几轮新课程实施下来,老师们在备课上还存在着一些困惑,特别是具体环节的处理上,例如活动探究如何开展,时间多长等。
教师2: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所以很多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以及实施的不同阶段,老师们都会遇到各种不同问题。我们在第一轮进行新课改时,对于探究教学的困惑主要集中于哪些问题有探究价值、探究的开放度要如何把握等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实施第二轮了,由于课时的减少,所以在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是哪些探究活动必须实施,要实施到什么程度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教师3:我觉得困惑比较大的是:一,如何在具体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体现三维目标。因为老师原来都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对于在具体一节课中如何同时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思考的并不是很多。二,习题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由于新课程实施的时间比较短,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还很少,教辅材料基本上还是沿用原来的,所以习题的三维目标如何体现,这也是很困扰一线教师的地方。
教师4:我在化学1教学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不习惯现有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我还是习惯将知识串成体系,而不是用物质的分类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也不是特别能够理解讲完全部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再去讲元素周期律这种编排思路。
教师5:由于课时的减少,原来有3、4课时,现在只有2课时了,这就产生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师对于教材的设计,包括习题的选择,作业的设计都不适应;二是对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出了考验。因为课时的减少,很多探究活动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活动表现评价等评价就不能很好的完成。
教师1:首先是知识体系的把握。我们能够把握整体的高度,但是对循环上升过程中的具体阶段就把握不准。其次是对教材栏目的处理,如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这些比较经典的栏目用的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对方法性栏目,如方法指导,工具栏,知识支持等,在实际教学中就很犹豫,不知道是否该讲。
主持人: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在化学1教学中遇到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36学时如何安排?如何解决教学时间紧张问题?l
如何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化学1中的知识体系是怎样的?l
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活动探究?l
如何处理教材中的各种栏目,尤其是方法性栏目?l
在具体的教学和习题处理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l
主持人: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主要设计三个层面:第一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第二是化学1模块的整体教学规划和整体教学设计;第三是化学1模块课时设计与策略。
二、化学1模块的核心教学内容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
王磊:要想准确的把握化学1模块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及教学功能价值,就应该先从课程标准看起。课程标准规定:首先,化学1和化学2是一个整体,都是全体高中生所必须修习的。其次,化学1模块中的实质性教学内容就是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包括四种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铜,以及四种非金属元素氯、氮、硫和硅。第三,规定了八大元素学习的背景,金属元素要特别注意与材料的联系以及在材料中的应用,而非金属元素则非常强调跟环境的关系。第四,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提出了理性认识的要求,指出要用化学1中的概念原理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这些概念原理内容包括主题1中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以及主题2中的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第五,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式也有建议,特别强调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最后,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要求。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给了相应的活动探究建议,这就表明对过程方法是有明确要求的。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讲元素化合物时,要与自然、环境、材料等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二是对例如认识化学科学这样的教学内容也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并且在化学2中还有进一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支梅:大多数一线教师还是能够看出新教材的明显变化,并且认识到:一,化学1的主体内容是元素化合物;二,物质的量是一种从微观上认识物质和反应的角度。但是老师们感到很不适应的是:一,从课程体系来看,必修1的无机化合物知识非常集中,几乎就用了两章的内容就将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全部呈现出来了,当然必修2中也有一些零散的分布。二,从知识内容来看,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大大减少,这就使得老师在深广度的把握上会出现偏差。三,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在三维目标的把握上会出现问题,因为过去都只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忽视过程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王卫平: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两方面的困惑:一个是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方面。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广而浅,并且元素周期律知识滞后,因此,老师在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就找不到联系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线索,学生学完之后的感受就是很零散。我们在通过一轮的教学实践之后,再回过头来反思,发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也是有线索的,比如说元素观、分类观、氧化还原等,并且由于有了这几条线索就使得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了元素的整体观,以及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在概念原理部分。这部分曾经走过的歪路就是一步到位,因为我们认为必修1的这部分知识太浅显了,忍不住就会扩展。但是在经过几次摸索之后,发现必修1的概念原理内容是为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及化学2、反应原理的继续学习打基础,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学生在学习概念原理时需要有一个由浅及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我们就能很好的把握住这个深广度,给学生呈现出很好的层次感。
三、化学1模块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章与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王磊:首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发现化学1只进行典型元素的教学,不建族的概念,因此化学1发展的学生对于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元素中心的认识。其次,从静态看,实际上是以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用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这两个角度就可以将某元素的物质家族勾勒出一个系统。第三,从动态看,也就是要建立对类别间物质关系,以及类别物质间关系的认识。这两种关系的建立实际上是通过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建立的,但是要获得这一系统认识,第一要有思路,认识物质性质的大思路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核心思路则是认识类别物质间的关系用分类方法,认识不同价态物质间的关系则用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要包装起来去认识,因为课标要求不能裸露着去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必须要跟环境、自然、材料等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从初中到高中的必修1再到必修2,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则经历了对单个具体物质性质的认识到对某个元素一系列物质性质的认识再到元素间物质性质关系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第三要认识到氧化还原,离子反应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指导功能的体现。
支梅:从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来看,元素化合物的编排突出了分类观,这点从章节的标题上就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金属这一章有三节,第一节金属单质,第二节几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第三节就是材料;而非金属则分为四节,第一节硅,第二节富含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因此,我们建议,老师在新课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的思路,按分类来走。但是在复习课的时候一定要突出元素观和氧化还原,以元素为核心,将元素及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形成网络和结构。此外要利用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等概念理论来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王卫平:必修1模块,除了知识结构和认识体系,可能还要注意章与章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比如,第一、二章主要的应该是方法、理论的学习,为后续的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来打方法平台和理论平台,使得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有办法渗透三维目标。
主持人:化学1模块整体的知识结构要以元素为核心,要让学生建立起来元素为核心的知识和框架,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的元素化合物与概念原理的关系,人教版和鲁科版都是通过前两章为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搭建理论方法平台。
四、化学1模块内容的深广度如何把握?
1、一线教师对化学1内容深广度把握的策略
教师1:首先研究课标,要求老师不管对课标理解多少,都有说出自己的理解。其次是研究教材,看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描述或展示的范围有多大,取交集和并集,最少或重点要将交集的内容,但最大不能超过并集。最后大致对比一下必修和选修的内容。
教师2:大部分老师还是以课标为准,结合自己所用的教材,一般以教材中的节下标题及教材中的正文所讲的内容为主要的内容,其他的一些活动性栏目参考课标来确定。
教师3:我觉得深广度的把握主要看课标、教材;其次要看时间;然而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4:我们在第一轮教学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是用教辅资料中习题的难度和范围来确定知识点内容的深广度,这直接导致了可能本来到选修才要求的程度,在必修就一竿子插到底了,同时课时也就更紧张了。在专家的指导下,这现象在第二轮、第三轮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订统一的教辅资料,而是各备课组老师针对与备课的过程中确定好的深广度,以及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自己出题。
教师5:首先,在最初的时候,习题带深广度是一个很严重,也很普遍的现象。如,讲完氧化还原之后,我们发现习题中有很多配平包括计算的题,我们就会在习题课上给学生补这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都是自己删选、甚至编制题目,因此这种现象少了,但是依然存在。其次,不习惯用教参的老师有些就凭自己的经验来确定深广度,觉得在高一课时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讲到自己认为合适的程度,这往往就跨越了必修和选修的界限。比如,必修1、必修2及反应原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有些老师就凭自己的经验,将必修1、必修2中涉及到反应原理的内容在必修阶段就讲到自己认为合适的程度,以方便学生后面做题。
教师2:我觉得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小组内共同研究课标,研究教材来确定深广度,抛开习题,抛开经验应该是最好的。
主持人: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对化学1内容深广度的把握主要参考了这几方面内容:
依据课标、教材、教参为主l
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为主l
依据习题和教辅资源为主l
依据原有的教学经验为主l
2、各位嘉宾对化学1内容深广度把握的分析
支梅:第一,要参照课程标准。第二,当然各省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自己的一些具体教学建议,这也是可以参照的指标。第三,要参照教材。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讲,这里面有两个误区:一是跟着教辅走;二是跟着原有的教学经验走。因此,老师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发挥集体的力量,来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比如元素化合物内容,它本身而言其实就是一些事实性的知识,难度并不大,但是在把握教学深广度时要关注到:首先,它要突出一个是概念理论对它的指导,再一个是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把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栏目,这些栏目的设计都是围绕重点、难点内容展开的,其本身除了能促进知识的学习,在过程方法上也有可挖掘的教学价值。因此,对于元素化合物教学不应该只是在知识上需要挖深拓宽,而更应该注重STS教育和过程方法的培养。
王卫平:一线老师对元素化合物深广度的把握有一些狭隘的想法:不就是具体的元素物质家族里某个物质是否该讲,或者是某个物质的性质是否该讲。通过山东这两年高考题目就能感受,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关键不是某个性质或某个反应的多少,而是在于核心观念和方法的落实。再一个就是概念原理部分,从一线老师的做法来说,比较节省时间方法就是看教参,因为教参是根据课标的制定的,而且教参中有明确的说明概念原理在必修阶段水平要求,同时也有相同内容在不同模块的水平。最后,依据课时和学生实际情况再灵活的处理。
王磊:对于必修1深广度的问题,大家不仅要有整体的观点,还要有有主有次的处理策略。就整体的观点而言,比如说鲁科版教材中氯气是放在第一章第二节,显然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更是在弱电解质电离之前,所以在讲的过程中,第一不能出氧化还原,第二不能出涉及次氯酸电离的有关问题。但是如果是人教版教材,氯气则在第四章,这时不仅氧化还原学完了,而且前面的金属元素化合物也学完了,此时氯气的深广度要求自然要比鲁科版要求高,但是在模块结束的时候都要达到化学1模块的总体要求。关于次氯酸电离的问题,则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不能越线,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必修1的内容,但是对氯气氧化性、还原性认识,应该在必修1结束的时候是要达到统一的。就要有主次的观点而言,比如说钠及其化合物,金属单质钠肯定是主要要求,过氧化钠的性质就要稍微次一点。碳酸钠、碳酸氢钠还是基本要求,但是碳酸盐、碳酸氢盐就不能处理成同等的地位。再如铁及其化合物,铁单质的性质初中已经学过,所以不是重点,而铁盐是氧化性、还原性非常集中的物质,又是化学1中非常有价值的知识,所以肯定要浓墨重彩,但是氧化铁,甚至是氢氧化铁的性质就不能同等对待,还有就是氢氧化亚铁制备的细节、方法,最多只能将其作为考察Fe2+性质的情景。教材也在很多地方运用了这样的深广度处理策略,如教材中有些内容是重写的,而有些则是一带而过的。还有一个就是要考虑到长线发展和短期要求的区别,像物质的量,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非常核心的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线发展的,就不能要求在第一次建概念时就一步到位。
主持人: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抓核心;二要抓方法,不要局限于某条性质、某个方程式,而是抓研究物质性质的思想和方法;三要注意考虑整体规划;四如果选修中还要涉及这个内容,就要综合考虑必修与选修的界限,可以通过对教材,教师用书,课标的分析来确定。另外这个深广度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灵活处理的。
五、化学1模块教学规划是怎样的?如何安排36学时?
王卫平:化学1模块的教学规划有这样一个原则:按照每一节的节下标题,按照每一个节下标题为一课时,但有一些节标题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另外在每一节或者是两节之后会配一个习题课,在一章之后会配一个章的整合和它的习题课。具体安排如下:
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章复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章复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章复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章复习
课时 1 3 3 1 3 3 3 1 2 3 3 2 1 2 3 1 1
支梅: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对人教版教材做了一个统筹安排。在实施完之后,我们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一下第一章和第二章的顺序。我们觉得先讲第一章有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第一章中的实验安全没有实质性内容,很空;二是学生上来就学物质的量难度很大,尤其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因此,我们建议先讲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内容,同时也可以将氯和钠的内容也放在氧化还原这一部分讲,这样的话,一来可以分散后面三、四章元素化合物知识过于集中的压力,二来为氧化还原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我们也将化学1模块细分为了36学时,原则上也是以节下标题为一课时,适当微调一些内容。整体规划之后,36学时也是可以实施的,但是习题教学的比例与原来相比压缩了很多。
王磊:在进行模块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比如为了发挥八大元素的最大教学价值,同时节省时间,我们可以将一部分元素化合物与概念原理、其它维度的教学目标整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概念原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空洞性问题,又解决了元素化合物知识过于多,过于集中的问题。其次还要考虑梯度的问题,就是在安排时间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逐渐提高的,越到后面开放度要越大。
六、如何解决化学1模块教学时间紧张问题
1、一线教师解决教学时间紧张的策略
教师1: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劲的赶课,赶完之后发现学生不会做题,于是我们进行了改正。首先,将教材进行整合,每一章保证有一节课的习题课。其次有些活动探究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设计学案。第三,就是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建立了一个疑难问题反馈本,每天的课上完之后,每个小组把他的问题写在本子上面,老师给予书面答复,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2:我们学校的做法就是缩短课时。比如,教材安排了3课时或4课时,就精简为2.5课时或3课时,如此才能保证完成教学进度。另外,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只将主要的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抓核心知识来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3:我们的做法就是减少习题课,现在习题课缩减到了几乎没有或一章只有一节习题课这样的比例。而我们现在的高一采用了类似于导学案,让用学生课下的时间弥补课上做不到的。对于作业的处理,我们采用的是批改,然后返回去让学生自己去看,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习题的交流都是在作业本上,包括批改过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4:有些学校还把研究性学习给了化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课时紧张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老师在讲某节内容的时候就把比较费时间的内容缩减了,比如将学生的探究实验直接改成老师的演示实验,或者就不做了。
主持人:由此可见,一线教师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来解决教学时间紧张问题:
缩短新授课的教学时间l
减少习题课,减少探究活动l
利用自习课l
建立疑难问题册l
使用导学案l
利用课外时间和研究性学习l
整合教材,实施单元整体教学l
2、各位嘉宾的评析
支梅:有些策略是不可取得,如减少探究活动或将探究活动改为演示实验。我认为教材编写的专家们还是充分考虑了教学实际,选取了最核心的,最有探究价值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实验,因此老师们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一些方便。再如利用自习课,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方法,我们不能用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负担。当然,有些方法也是很好的,例如建立疑难问题册、老师设计一些学案等等。但是我认为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解决课时矛盾的最根本途径。
七、如何进行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整合设计?
王卫平: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课时安排的问题,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化学1第二节电解质,课时时间为3课时。其次就是要找到其中的几个线,比如知识线,电解质内容是典型的概念原理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这么几个:电解质概念的建立、电离、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离子浓度及检验。比如过程方法线,主要就是电解质概念的建立,我觉得这个内容要考虑到跟选修部分内容的联系,在这我们只是建立概念,概念的应用和概念的升华都是到后面。再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线,在这一节的课后习题中有一题有关离子浓度检验的题目,那么这道题承载的可能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作用,还要通过离子除杂和检验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环境问题。
在具体内容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简单的整合过程,第一课时整合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迁移应用之后没有过多的探讨酸碱盐的问题,只是写出了电离方程式之后观察具体的酸碱盐在电离方程式上表现出来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三种物质的特点。第二课时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进行了整合,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演示实验,将观察研讨和交流研讨这两个内容的实验放在了一起。第三课时主要是处理习题,在这一部分中比较注意的就是离子浓度的问题,包括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问题,离子的除杂和检验。为了更好的实现习题的价值,我们一般都会先做一部分题,然后找一些题,或编一些题汇好,等到第二课时结束之后马上交给学生,这样第三课时用起来就比较方便。
王磊:如果这个单元成为单元整体教学的样例,它在课时节省方面表现的并不是很突出,因为正常设计也得是三课时,加上更多的离子反应训练、或者把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放在一起,可能就变成4-5课时了。这个单元整体教学可能要考虑的是过程方法这个目标在这个单元中是什么,如何体现和落实,电离和离子反应这两个核心知识承载的教育教学价值在什么地方。另一个就是同样是三课时,我怎么教怎样才能提高三课时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我觉得首先由于电离概念的建立,使得我们对于物质的认识有了不同的角度。也正因为有了电离这样一个新的认识角度,使得我们看待水溶液中反应进入到了微粒的水平,扩展了我们对反应的认识,进而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反应原理去检验水溶液中的物质甚至除去水溶液中的杂质或分离水溶液中的物质。一些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很容易局限在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上,甚至搬用旧的教学经验,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新课程讲电解质其实不是为了讲电解质而讲电解质,而是为了讲电离,因为电离是电解质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先建立电解质概念,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能够电离出离子的,最终落到原来认识的酸碱盐都是这样的物质。至于非电解质纯粹就是辅助概念。第二课时则有一个认识上的转成,原来看物质看不到电离,也看不到电离后的结果,现在再看物质,能看到电离及电离结果,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引出离子反应。所以其实离子反应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是因为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离子了,离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样不同电解质之间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离子反应。
主持人:通过离子反应、电离这个案例的讨论,使我们认识到要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确定的是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如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一线老师通常只关注到了知识的逻辑关系,而王教授刚才介绍的单元整体教学,它的目标不是一个知识的落实,而是一个认识发展,比如从微观的角度怎么看溶液,怎么看溶液中的反应。其次要注意到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使用,注意多元教学目标在整个单元中的实现问题。
王磊:因为有些内容更适合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素材,有些内容可能更适合做双基的教学素材,而有的内容则更适合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些是必须要有所区别。同时也要与习题相结合,所以只有实行单元整体教学,才能兼顾三维目标,兼顾多样化教学和时间的关系。
八、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思路是怎样的?
1、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是如何备课的?
教师1:我每看一章的时候,首先看这一章在化学中的地位,以及这一章把这几节放在一块的原因,然后再看要求什么;第二,参考大学的书,明确这个内容再高端一点会要求到什么程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教师2: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一般是先泛读教材,确定这一节包括几个知识点;然后再精读教材,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三确定这节课知识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第四针对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来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最后就是习题的处理问题。
教师3:我们采用的是先小组进行集体备课,主要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课标、教材、教参,特别注意看节的标题,章的标题,从标题看教材,整理思路和内容,以及整个必修1在这个章节中的作用。然后在这基础上设计问题情景,每一个知识点尽可能的设计成问题。最后精选习题,形成普遍的教案或学案。随后老师再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备课。一般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从本周的教学中选出一课时作为研究课内容,一个老师去讲,大家进行评课,最后形成一个固定的思路。
教师4:我们也是先集体备课,然后再过渡到个人备课,基本流程为:先看一下课标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然后通读教材,包括本节的教材,本章前后的连续性,以及与这块内容相关的其他模块的要求。第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提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纯净物等,有很多概念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的,在这我们只需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按照我们现在的系统的分类思想,重新进行整合归纳提升到相当的高度。第四,进行具体的教案的设计,我们要求设计的教案要有弹性,要以指导性为主,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最后备习题,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对习题的要求是量少而质精,习题要能够涵盖这节课所有的知识点,方法策略等各个方面。
主持人:由此可见,一线教师的备课思路有以下几种:
通过集体备课,将教材三级标题设计成问题,然后设计习题,再进行个人备课分析全章教材,参考大学教材,确定高限l
分析教材中的情景素材,设计引入、活动和习题l
泛读、精读教材,确定知识联系和重难点,思考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l
依据课标和教材确定深广度,分析在本模块、本章中的位置和定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水平,分析如何进行评价设计l
支梅:我比较同意这样的备课方式:首先捋清知识线索。通读教材,包括课标,教师用书,理清出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同时结合学生的认识顺序初步确定知识的呈现顺序。其次确定重难点,分析哪些该详细,哪些该简略。然后分析教材中的活动和素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最后充分挖掘活动、素材在三维目标上的落实点,利用活动、素材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如素材的使用等,我觉得老师一定要在备课程序上突出我们新课程的一些要求。
王磊:好的课堂教学是有多条线索构成的,不是单一维度和线索的。比如说,教学是靠问题驱动的,整个的教学就是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的。其次,好的教学不光能提出问题,还要有学生活动。再其次,好的教学它的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问题,而是比较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会有一些情景素材。另外一个,解决问题是要有证据的,好的教学一定有好的证据系统。所有的这些则是围绕着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东西,所以知识的逻辑和线索实际上是隐在后面的,外显出来的就是问题、活动、情景、证据。更好的教学它的知识是特别针对学生认识发展需要的,是基于学生认识发展和认识脉络展开的。归纳起来,一节好课应该要有明确的知识逻辑线索,有清晰的学生认识发展脉络,依据学生认识发展脉络展现知识逻辑,同时它的展现不是裸露着的,是通过情景素材真实化的,用良好的问题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参与一部分问题的解决,更加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这就是新课程理想的课。因此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设计这样几条线索:知识线、学生的认识发展线、问题线、情景素材线、证据线。同时也要用这个要求看教材,因为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
王卫平:很多一线老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比如对活动线索、问题线索、教学价值与学生认识脉络线索等都关注不够,所以形不成良好的备课程序。而备公开课与备平时课最大的差异就在这几条线索上,因此建议一线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要勇于承担公开课的任务,用这种方式激化你去备课,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
九、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和开展学生活动?
王卫平:这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因为课时紧张而将活动课压缩,这绝对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它。但是我觉得首先是要落实好减活动探究、减演示实验的原则,化学1中有些实验是不能减的,比如说金属钠与氧气的实验、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并表示其组成、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及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这些活动探究都是非常经典的,即使课时在紧张,也必须要开。对于其他的一些实验,如果真的是因为课时限制,可以把一些学生的活动探究转成老师的演示实验,但也不能完全不做。再一个就是要明确活动本身所承载的功能价值。如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活动,大多数老师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活动的时候,可能都会觉得初中遇到过,高中还做有什么意义吗?其实初中做这个实验更多的是为了给出一些呈现性的结论,而高中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物质分类的关系,明确一类物质的通性,意义并不一致。为了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个活动探究,我采用了两个小策略:第一,课上的所有实验设计都是在课下完成的;第二,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酸碱盐等五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和通性问题,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组只研究一类物质,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汇报方案和实施实验的时间。
支梅:第一,学生活动很重要。在课时紧张的时候,有些老师认为学生活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与老师的演示实验效果差不多。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以切钠为例,我们都知道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钠很软。如果只是老师给学生演示,那么他们的感受就只是一个文字:软。但如果学生亲自动手,那么他们就会对这种软有很生动的认识,比如,有学生这样描述:钠很软,因为我用镊子去夹它,就变扁了,而且钠的表面留下了镊子的印迹;也有学生说:我拿刀一切,发现与橡皮的硬度差不多。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学生活动,而学生活动一定要围绕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第二,如果课时紧张,那么对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就要有整合的观点。以铝及其化合物为例,因为人教版教材金属铝单质的性质与化合物是分开讲的,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度比较高的实验,任务是让学生制备氢氧化铝,但是给的试剂很多,有金属铝、盐酸、氢氧化钠、铝盐、氨水,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这个实验活动既充分照顾了学生活动的设计,又在知识上将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同时也在过程方法目标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挖掘。从实际教学来讲,用这样的方式来开展学生活动设计是一种既省时,又有实效的方法。第三,老师还要面对开放度的问题,那就要发挥老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
王磊:我曾经看过这样一节课,它很巧妙的通过探究活动的系列设计,不仅把铝与酸、碱的反应、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以及氢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整合到了一节课,而且丝毫没有减弱它的探究线。它设计了三个梯度非常自然而连贯的探究环节,将三个物质与酸、碱的反应串起来。首先从生活问题引入,铝制品为什么不能盛放酸、碱?学生通过假设、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把铝和酸、碱的反应的知识落地。其次老师敏锐的抓住了实验中生成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打磨的开始没有气泡后来又有了呢?又形成了新的假设,引出下一轮实验。然后老师采用类比的策略:氧化铝是怎么来的?氢氧化铝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提供两种碱让学生制氢氧化铝,发现有的小组做成了,而有的小组没有现象,这是为什么?于是又形成假设,实验验证。探究活动的设计完全服务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并且在板书的设计上也很整合,形成了有控制的网络图,符合必修的深广度。另外,在活动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合理的活动组织安排的高效问题,比如小组合理分工,与知识的落实关系问题等等,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多一点,做的时候可以少一点,设计的时候开放一些,做的时候统一一点,还有就是从全书来看,必须保证有哪些活动是必须要落实的,一章最少要有一个学生分组实验。
作业
本专题的作业见“课程公告”中的“培训指南”
拓展资源
与本专题核心问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拓展资源
1-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1-2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的分析
1-3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1教材中的组织和呈现
1-4不同版本教材中硫、氯、铁、乙醇内容的呈现(课件)
1-5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