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如何做好高一新生的化学学习

阅读:232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8/31 16:03:29
以往不少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会感到不适应。在初中大家都是佼佼者,回想拿到入学通知书时激动的心情,迈进一中大门时的勃勃雄心,真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可是近一学期下来,几个回合之后便败下阵来,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种众人称霸我无能的失落。产生这种失落感我想这很自然,因为我们进人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大家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因此很多同学在诸多方面就出现了很多不适应。从初中升入高中,各个学科的知识无论从难道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大,家长和学生普遍觉得上升了一个门槛,需要经过一个过渡期,所以初、高中的衔接和所学知识的变化适应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缩短同学们的适应时间,
一.调查现状,分析不衔接的因素
1.与初中化学教材有关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与初中化学教师有关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初中教材变化频繁,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脱节,造成高中教师未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能很好处理初三与高一衔接,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度,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由于畏难情绪而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竟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精神环境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东施效颦,模仿社会不良习气。等等诸多因素影响限制了同学们的学习上的发展。
3.与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法有关
1)大多数高中教师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初中《自然科学》教材体系的特点,不了解高一新生化学知识的真实水平。
2)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高中教师对升入高中的新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教学过程和教法不能准确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思维能力上跨度不大,记忆多于分析,宏观思维多于微观思维,直观思维多于抽象思维,而高中教师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后者,使学生学习一下子很难适应。
3)高中教师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的同时,往往忽视高一新生认知水平及心理发展的过程(即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由语言描述到综合推理、由定性到定量)。不能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心理水平,导致教学的起点过高,人为地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4.与初、高中教学的目的有关
 初中化学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需要。
    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除明确“是什么”外,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
    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5.与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关
1)高一新生因环境、课程、师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心理发生了变化。高一新生在初中时较为活泼,表现欲强,表现机会也多,学习激情容易被诱发。所以刚进入高中时,充满了自豪感、自信心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然而进入高中后才发现,“强手”如云,“竞争”对手多,“竞争”气氛浓,再加上学习课程增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使他们感到了不适。
2)学习环境改变了,师生交流不如初中多,学生自我期望有所改变,表现机会减少,感情逐渐被压抑,加之住校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亲情关系的接触时间减少,“成人感”逐渐强烈,由此变得孤言寡语,不爱交往,学习热情不易被激发。
3)部分学生因难以实现期望的目标,没有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造成悲观失望,从而心理失调,缺乏自信心,产生紧张恐惧感,学习效率低,感到学习越来越吃力,越吃力越紧张恐惧,恶性循环,逐渐丧失学习信心,这也是导致学生成绩下降的一个原因。
二、及时补救,抓好衔接教学
1.及时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概念是衔接教学的前提
高一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化学的特点及其知识体系,对待初三化学中出现的化学双基要做到心中有数。开学初可以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出现的能力题、初中化学竞赛题或者高考中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三毕业生容易错的或者“难解答”的知识,然后编出一份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尽可能与将要学习的化学有直接的联系,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初中不少知识仍是高中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做好衔接工作。
另外,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化学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所以教师仍要对初三出现的化学知识系统的总结,特别是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等,及时弥补,进行统一。
其次,特别要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实验装置的装配、气体收集方法等要规范操作,让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仪器图,学会填写实验报告,逐步熟练设计实验方案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总之,利用开学前的复习时间,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也使学生适应新环境、新要求,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为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2.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是衔接教学的关键
在转入新课时,教师要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切忌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师应千方百计的设计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和良好的氛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很多时候,教师可以退到幕后或共同参与,给学生机会。如开展师生共商研讨课、辅导自学课、自学提问讨论课、小课题研讨课等,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被肯定的兴奋感。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化学教学不能仅靠一只粉笔,在重实验的基础上,有些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可以借助于媒体,如:电视、录像、投影、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有所收获。充分地让学生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互进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如:板块式教学、有意义地接受式教学、建构主义模式、小步子多反馈的问题探究式、愉快教学模式等多种模式,恰当运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暴露头脑中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纠正片面的知识,完善不全面的知识结构,将零碎分散的知识点归纳、强化、小结,将无规律的知识变成有规律的知识,充分展现高中化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是衔接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上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衔接教学的根本
从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上来看,记忆能力较强,但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较差。笔者就从学生的听课和作业两方面做了如下简单的调查:

听课
全部能听懂
基本能听懂
部分能听懂
 
78.2%
20.4%
1.4%
作业
能及时独立完成
经讨论才能完成
很大一部分不能完成
 
42.9%
40.7%
6.4%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上课能听懂的占了大多数,而在完成作业方面却不容乐观。从作业的形式上看,高中作业不同于初中作业的最大之处在于:初中作业占较大比例的是记忆性题目,而高中作业则更趋于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迁移。所以,教学上更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策略的指导。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
首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树,每节课结尾时做小结示意图,每个单元结束后做单元结构图,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来画概念图,由于概念图是学生自己思维加工的结果,往往能将人们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其次,及时总结活动功能组块,如离子共存问题、离子鉴别问题、气体的性质、元素族的性质等,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固定的思路,小的功能组块可以随着问题复杂程序进行灵活的嫁接转化。
再次,逐渐培养学生用自我提问法进行元认识的训练。如在解决问题时,督促学生自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已知的条件?有哪些未知的条件?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或原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儿?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
4.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是衔接教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高一前一阶段,我们就会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这时我们及时了解,对症下药,多数的学生此时焦虑,缺乏自信,我们要多给他们爱心,稳定他们的情绪,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课下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同样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作业中多给他们进辅导、补习,力争杜绝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掉队现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对待学困生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及时发现,关心热爱是前提。暂后进的学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此时的关心和爱护是希望的前提,他们多数缺乏自尊、自信,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被教师、同学遗忘的角落。因此,教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爱心才是转化的前提,才有可能找出根源。
2)多方了解,寻根求源。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学习《化学》不理想的原因,如果只有化学不理想,那是基础或方法问题;如果是多科成绩不理想,就要了解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原因。原因可以有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智商、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根据调查:大多数学困生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3)细心辅导,对症下药。教师要想办法把这部分学困生的精力汇聚到学习上来,如:①吸收他们参加化学课外小组,增加他们的学习的兴趣。②开展化学小竞赛,促使他们多看书、多练习、多动脑、多动手,把他们的心思集中到学习化学、钻研化学问题上来。③采用感情倾斜的方法,思想上对他们不歧视,更多给予关心体贴,谈话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④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堂上面带笑容让他们走上讲台练习简单问题,无论解题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表扬:作业高标准,有了错,当面让他们纠正,以树立他们的信心,又顾及其面子。
4)长期坚持,巩固提高。往往,学困生在教师帮助下稍有起色,我们就松懈了,提高要求,结果前功尽弃。所以,“坚持”不只是学生,教师也要时刻督促自己坚持,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要使学困生不断进步,还要有具体的措施,如每章开始多介绍一些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科学家事迹,给他们具体的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重视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增强学科吸引力;自编试题,进行“无差错作业训练”和“满分测试”,消除害怕心理,提高自信心,积极思考。
5.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是衔接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学生获得知识需要以教师为中介,所以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故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条件。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和谐宽松的氛围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1)尊重学生、以平等人格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创设和谐氛围、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学习所必须的前提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尊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例如,上课时提前向学生道以节日问候,作业除了认真批改之外,再加上简短的评语等等。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拉近师生的关系,在平凡的小事中进行着感情的交流。
2)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不要全盘端出,要留给学生去发现,去学习,这样利于培养他们学科兴趣。
     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跃。二者之间形成的跨度势必会导致学生心理的考验: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繁重的学习任务,好多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甚至焦虑,茫然。如果我们老师忽略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只是一味的抓学习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最终导致对高中学习失去信心,为此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消除对未来因感觉迷茫而产生的不安心理,引领他们以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体验充实紧张的高中生活。在生活上也要多关心多帮助,因为高一新生绝大多数住校,而以前他们没住过校,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老师要多去他们的宿舍看看他们,有困难的要帮助,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这样他们才会少想家、少回家,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总之在新环境下老师家长都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消除步入高中的不适应感,让学生爱上高中生活。  
由此可见,创设和谐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引导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从而能使学生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6、优化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优化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事半功倍。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激发学习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关注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及时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首先把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融会贯通,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高中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设有”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 “实验”、“阅读”、“讨论”“学与问”、“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栏目,编排和教学要求上侧重了趣味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要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你也能做到,那么你的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你能做的事其他的同学做不到,那么你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2、优化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A、养成科学的预习习惯。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就是学生要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的内容的初步了解,同时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时所必须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 预习不是简单的念一遍课文,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最好教师课前依据本章节知识目标及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重难点,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点评,相互促进。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习惯,就可以自己列出预习提纲进行自行预习。课前预习过的同学,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这节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自己哪里要聚精会神地听,哪里不太明白,等等,心中有数。而课前没有预习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也许只听懂了一点点,而如果遇到了知识障碍就可能一点点都听不懂了。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课前不预习,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课后要补习的内容越多,就越没有时间预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 
    B、集中精力听讲,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他们把学习比作送货进仓,认为只要自己打开了"仓门",就可以等着老师把货物送进去。这种想法是把自己放在学习的被动地位上,就像吃饭一样,课堂学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听课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板书,老师讲解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动作与表情,思想上与老师保持一致,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听老师如何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听老师用什么方法、技巧去解题的;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解释等等。要对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积极去思考,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特别是实验,更应该去认真观察和参与而不是仅流于形式看热闹。   
    C、归纳总结、提升拓展。针对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如离子反应, 书写时一定要注意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拆成离子,单质、气体、氧化物、弱电解质、沉淀写成化学式;还要注意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又如氧化还原反应,除了方程式以外,只用记十个字:“升失氧还氧,降得还氧还 ”,即:化合价升高(降低),失(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做还原(氧化)剂,得到氧化(还原)产物; 顺便总结一下四大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再比如复习时归类记忆每一课的方程式及各个方程式的反应条件与现象至关重要。 
    D、反馈训练、巩固落实。练习、整理、作业、应用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结合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为学生出示有针对性的例题和探究性问题,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解答,对难度较大的,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规范的解答问题,灵活的应用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典型的问题教师要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问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实施重锤敲击,同学们要在错题整理本上做好整理记录。 
独立完成作业。 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须独立做作业,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就说明预习、听课的效果是好的,知识是真正理解了。相反,如果作业不顺利,或者无法独立完成,就说明对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没有真正的理解,这时就要想方法去弥补。
7.及时反思

教师对于每一节课的得失都应及时总结、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表明了一个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现今创新和有效教学的趋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语短。以反思促教学,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