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谈谈学生考试前的心理调适和训练

阅读:100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4/29 14:46:27

 学生在学习期间是免不了要参加考试的,但考前的心理如何,对于学生能否以最佳的状态走进考场,并正常地发挥应有的能力和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此作些简单的探讨。

一、考前心理探微

考前状态,是指在考试开始之前,学生由于对考试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

各种情绪,使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了神经中枢兴奋的变化,物质代谢过理的变化,脉搏、呼吸、血压、体温以及汗腺活动、血糖水平的变化等。

    这一系列生理过程的变化,是由大脑皮层中进行的神经过程向低级部位扩散而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因此,伴随着考生对考试认识所产生的情绪而来的是机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对即将进行的考试有着较大的影响。经过我们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考试前的心理状况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

    1.紧张激动型。出现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常常表现紧张不安、心跳加快、情绪波动。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思前想后、心不在焉、无法控制自己。这种状态是刺激物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过度升高,使大脑皮层对植物性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的结果。它的产生是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复习进展、临场经验、个性特点和意志品质有关的。

    2.意志消沉型。这种状态与过分激动状态恰恰相反,表现为情绪低落,所有心理过程都进行得非常缓慢,软弱无力,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缺乏自信、心境不佳,知觉和注意过程减弱,遇事不决,缺乏果断,甚至幻想取消考试,或设法逃避考试。这种状态与学生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有关,它的产生有的是过度疲劳引起,有的是信心不足而致。从心理上的原因来看,这种学生往往对考试的不利方面想得太多,但又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大多缺乏顽强的意志,没有必胜的信心。

    3.盲目乐观型。主要表现在对考试的艰巨和困难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切实际,盲目自信,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是不会设法克服困难,认真复习的。因此必然是注意强度下降,知觉、思维迟缓、这种学生往往性格执拗,固执己见,过于自信,自高自大,把任何问题都看得十分简单,思维不细致,办事不周密。这样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也是十分不利的。

4.情绪饱满型。这种状态表现为考生对面临的考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估计,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有全力以赴参加考试并争取成功的愿望。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主要精力和思想一般都会集中在即将来临的考试上,他们的注意范围增大,知觉的敏锐性提高,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准备充分,具有稳定的情绪、必胜的信心。其次,这种状态是由于大脑皮层具有与任务相适应的神经兴奋过程,这种神经过程又有最适宜的灵活性,并以相应的抑制过程来加以平衡,从而表现出思维活跃,精神饱满,记忆力增强,注意力集中等心理状态。显然,这种状态对于学生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是非常有利的。

二、考前心理训练

1.所谓学生考前的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加以疏导和影响,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能正确地对待考试,更好地进行考试复习,从而心态平和、从容自信地参加考试,争取取得考试的优良成绩。

众所周知,学生参加考试不仅要耗费很大的精神、体力,而且也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考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或者思想认识不足,即使作好了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也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每年都可能看到,有些平时成绩不错,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高考时往往出现异常心理,考不出应有的水平,有的甚至心生畏惧,不敢走进高考考场。

因此,考前心理训练对学生搞好考试复习,轻轻松松参加考试是十分必要的。

    2.考前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和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心理品质正是提高考生的应试竞技水平,参加考试的心理稳定性和心理准备程度达到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

    培养学生心理稳定性的品质,包括培养在极度紧张条件下能保持甚至提高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应考能力和效果。心理准备程度是指参加考试时,心理训练已经达到最高水平,它要求考生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完成考试任务所必需的其他重要品质以及随意控制和情感行为的能力发展到了高度水平。

    3.考前心理训练的任务,在于促进和改善学生的专门化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智能力,这些心智能力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应试技巧达到高水平所需要的;形成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使其在复习和考试的艰苦困难条件下,能保持和提高复习效果、考试水平;在复习和考试中使学生具有适宜的心理状态;发展在极度紧张活动时调控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考试的有关知识、技巧和技能;在班集体中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加积极上进的良好气氛。

    4.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在于发掘的内在潜力,训练学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使自己进入最佳应试状态,以利在考试中超水平的发挥,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心理训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有助于考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容易变化的,其变化是受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和影响的,在极度紧张的条件下决定学生行为特点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个性特征,通过心理训练能提高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5.学生的心理训练可分为一般的心理训练和临考前的心理训练两类,一般的心理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有效参加考试的心理准备状态。具体的要求是:(1)培养考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2)改善知觉过程,尤其是对该考试有重要的专门知觉过程;(3)发展注意能力,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及在考试中的定向能力;(4)发展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快速和准确地记忆的能力;(5)发展情绪、意志品质,特别要发展在考试的关键时刻能表现勇敢、果断、顽强、自制、镇静和争取胜利的意志能力。一般的心理训练要长期进行。良好的心智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临考前的心理训练,是考前以学生现有心理水平为基础,根据考试特点而安排的心理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形成考前最适宜的应试状态或最佳心理状态,以便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取得优良成绩,训练中要使学生确定考试要达到的目标,建立达到目标的心理定向,形成实现目标的信心,掌握自我控制心理状态的方法,善于克服各种困难和应付突然产生的障碍,消除过分的心理紧张。

    6.心理训练的原则有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和重复性原则,以及个别对待原则。

为了调整和控制学生在复习和考试的心理活动,使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最适宜的兴奋度,就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利用语言,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我们知道,人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正常与否,都依靠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得是否适当以及与各器官系统是否形成巩固神经联系而定。心理训练能够对这种复杂的机能系统发生影响,使中枢神经系统与主要受随意控制的外周器官之间的控制联系固定下来,并且通过系统的训练,对不随意机能过程和随意机能过程都能起作用,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训练,就能做到在练习当时以及以后出现预期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某些控制效果及支配能力有了良好的变化,不仅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机能得到了改善,使植物性器官与器官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改善,而且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器官及中枢器官的相互作用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心理训练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学生的考前心理训练,要力求到达如下目的:

1.知己知彼,充分认识考试的重要性。要使学生明确考试的具体要求,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分析研究自己考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恰当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2.确立良好的应试动机。学生参加考试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训练和教育,要使学生明确考试的目的,具有崇高的社会动机,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状态创造有利条件。

    3.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考场的紧张气氛,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迅速变换的激烈斗争中,所产生的变化,对学生都会有积极的作用或消极的影响,这些情绪体验直接影响到学生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考试中的心绪不安,会导致考试的失败,因此通过训练,要使学生力求形成自己的考前所特有的情绪振奋感。

    4.树立必胜的信心。信心是发挥学生应该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缺乏信心会导致学生心理过程的混乱,影响自己实力的发挥,甚至招致失败。造成学生无信心的原因有:自己实力不足,缺乏临场经验,过去考试失败而产生的必理障碍,过高地估计考试的难度,对自己产生怀疑等,树立信心;为此,要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要加强复习准备,也可通过一些模拟考试,使之适应学生,预防学生考试信心不足的现象。

5.培养应试意志。顽强的意志在考试中特别重要,平时可以通过模拟考试等手段,提高学生适应紧张环境的能力,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敢于拼搏的意志。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tephe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