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近代中国思想史”复习建议

阅读:456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4/22 11:20:45
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对2011年《考试说明》的理解
二、“近代中国思想史”复习思考的问题
一、对《考试说明》的理解
1、命题保持稳定。
2、命题的指导思想体现基础性(把考纲和教材对照,牢固掌握主干知识)、综合性(知识的联系、规律、本质)、时代性(热点与专题结合)、地方性(不要刻意追求)。
3、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注重能力考查。能力主要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联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速度、准确度)、对材料的处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等。
4、注意研究新增加的知识点。
5、注意试题结构的变化,典型例题的研究。
典型题示例:
1)选择题题例14道题,其中试题的题干以文字、图表、图片等情景材料呈现出来的12道,比去年明显增多,而以问题表述形式出现的题干减少(两道题跨度大,涉及中外历史,考联系、比较,不会轻易得分)。
2)非选择题题例与去年变化最大的是,涉及必修教材试题一分为二,所以,每道题的材料减少,问题减少,都是三问。但是出现了一道没有通过材料而直接出问题的题例,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道题没有提供情景材料,直接从社会群体入手,提出问题,考查了宋代、近代中国留学生,当今社会的“农民工”出现的原因。
试题预示尽可能的增加考查知识的覆盖面,以材料入手,设置新情境,引出问题的试题增加。要求考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和材料有机的结合,运用知识和材料解决问题,建议认真做典型题,和近年的各省市的高考题。
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思考的问题
1、明确考查方向: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的体现。文化又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规律。
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思想演变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对各种思想体系的评价和分析。
形成了三个结合,即: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三者的结合;中外思想的结合;思想与当今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结合。
2、对照课程标准、考纲与教材,明确考点
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考试说明:
必修: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选修:孙中山。
3、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依据教材概括所属阶级、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影响、结果。
(二)掌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特点:
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
②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③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
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⑤本质上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特点:
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③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其间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②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相同点:
①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的斗争;
②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
①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为外国侵略者,第二次为清政府,第三次为北洋军阀政府及儒家思想。
②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为维新派,第二次是革命派,第三次是激进派。
③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君主立宪道路;
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
第三次是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④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儒家思想在近代不同时期的地位(联系古代史、现代史)
1、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故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2、儒家思想被利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3、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四)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规律和特点
1、演变规律;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3)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
(4)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洋务运动付诸实践,早期维新派继承洋务派师夷长技,侧重学习西方制度,未付诸实践,维新派继承其主张付诸实践。革命派放弃君主立宪主张共和,给予发展。
2、主要特点:
(1)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获得新生。
(2)救亡图存,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是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旋律。救亡图存是主题,因此,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3)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动机之一,可以说危机促进转变,推动学习。就过程而言,发生了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的转变。学习西方的过程,伴随着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哪国的过程。
(4)探索具有广泛性。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提出改造社会新方案).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5) 学习西方的主题: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挽救危亡、民族独立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6)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 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其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五)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是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新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1、19世纪60、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郑观应、王韬)
2、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封建社会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3、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爱你社会。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
4、20世纪20年代前,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产生。
(六)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迅速变化中,显然是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从“师夷长技”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思想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存在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的特点在近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如科技思想、民主思想,以及五四以后传入的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找到接洽点,被吸收到中国文化体系中去,这是西方先进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播、生根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社会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如何挽救民族危机的问题。一代代志士仁人,都是围绕着挽救民族危机这个主题,苦苦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到“马克思主义”,种种选择,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七)中国近代思想特点
1、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
3、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追求必然是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发展趋势。
4、从闭关走向开放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决定了“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考实例:
09年浙江文综)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答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透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寓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答案: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系。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思想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2010年(重庆卷)
39.(60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 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自(德)雅思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青、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中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2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4分)
 答案要点: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编订和整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分)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
 答案要点: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分)
答案要点: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志形态的功用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
 (天津市特级教师 孙克文全市历史教师的演讲纲要)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xdhltt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