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我们如何正确解读化学

阅读:100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4/12 17:29:26
摘要 化学在不断地发展,物质在不断地丰富,化学对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背负的偏见和误解也越来越沉重。文章从准确地理解化学、辩证地看待化学和正面地传播化学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对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化学、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养育化学人文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我们 正确 解读 化学 
    2009年4月23《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何错读化学》,觉得浦家齐先生用他的语言和方式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化学在不断地发展,物质在不断地丰富,化学对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背负的偏见和误解也越来越沉重。作为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常常被周围的人责问“你看你们化学”、“都是你们化学”??我们的化学怎么啦?受浦家齐先生的启发,就有了写一写这个话题的想法,希望能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一、准确地理解化学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而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由物质引发的任何事情,都会把人的眼光牵引到化学上来。食品中毒、环境污染等,被人认为与化学紧密关联,“毒害”、“污染”就逐渐成为了化学的代名词。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混淆或模糊了化学的概念。 
现在人们谈“化学物质”就色变,大家疾呼人类已被化学物质包围了,化学物质已进入到人的每一个空间,渗透到人的每一个细胞,这种生活还怎么过啊。请问“什么是化学物质”,而“非化学物质又是什么”。现在有这样的一种解释,来自自然界的物质就是非化学物质(自然物质),由工业生产得到的物质就是化学物质。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则某种来自自然界与工业生产的物质之间一定存在本质的区别。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植物体内的叶绿素与人工合成的叶绿素都是叶绿素,它们在人体起的生理作用完全是相同。所以,无论什么出身的某种物质都是同一种物质,可能工业生产的物质所含副产物、成分比例或吸收效果不如自然物质,但物质本身的意义不会因是否自然或工业生产而不同。 
更有甚者,把由物质引发的中毒、危害或污染事件的责任都强加给“化学”,这更是不讲理的逻辑。试想:当你看到流言蜚语、恶言中伤、恶意诽谤的时候,你会认为是语文出了问题吗?当你看到火箭发射因为数据计算错误而失败的时候,你会认为是数学出了问题吗?当你看到用电引发人员伤亡或重大火灾的时候,你会认为是物理出了问题吗???你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人们看到苏丹红、吊白带、三聚氰胺、温室效应、赤潮等事件或现象的时候,都会认为是化学出了问题呢?那是因为人在认识上出现了短视现象,由于目光只盯在事情的表面上,从而犯了以点概全的错误。其实,所有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发生,确实与化学有着紧密地联系,运用化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正说明了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对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积极而又广泛的意义。 
当碰到跟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时,首先不要想到这是化学出了问题,而应想到社会生活与化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可以帮助我们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这样的思维会帮助你准确地理解化学,用客观的心理和态度来看待化学。 
二、辩证地看待化学
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两面性,如阳与阴、好与坏、对与错、长与短、厚与薄等,参照的标准不同,它所具备的意义不同。化学应用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这种两面性,如果不用辩证的眼光来全面看待化学,就可能让自己戴上单色的眼镜,片面甚至极端地看待化学。 
化学运用中“正与反”的辩证关系。如:曾出现过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中间涉及了一种物质叫“三聚氰胺”,为纯白色晶体,无味,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是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在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和用做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方面有着广泛运用。但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它的高含氮量,把它添加到奶粉中充当蛋白质,最后导致当某些奶粉中毒事件。出了问题以后,有人把“三聚氰胺”当做罪魁祸首,还有人叫嚷着要揪出发明三聚氰胺的几位院士,这是不应该的。三聚氰胺只是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来谋利,不能只盯住三聚氰胺喝了会使人中毒的一面,而掩盖三聚氰胺对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所以,化学在应用的时候有积极的一面(正),也有消极的一面(反),只有认清这种“正与反”的辩证关系,才能发挥正面的影响来造福人类。 
化学运用中“主与次”的辩证关系。如: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当前化石燃料依然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特别是煤的重要地位仍然无法撼动。但煤燃烧会排放出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带来大气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排斥燃煤,把煤的燃烧当作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这样理解也是片面的。煤作为能源的重要作用,是我们认识煤的主流思想,对于煤带来的大气污染是次要问题,可以通过煤的除硫或煤的气化等技术来得到优化。所以,化学在运用中还存在“主与次”的辩证关系,认清主次,才能把握重心,优化细节。 
化学运用中“多与少”的辩证关系。如: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停止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能够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自然界碳循环需要的量时,就会在地球表面产生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带来全球“气候危机”。也就是说二氧化碳适量排放,多植树造林,是不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就像每天人体都要吸收一定量的营养素和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素和微量元素吸收量少了或多了都会影响人的健康,一定要控制在一定量的范围内。所以,认识化学运用中“多与少”的辩证关系,你就能控制化学运用,使化学应用服务人类,造福社会。 
当你遇到化学有关的问题的时候,当你要评价化学在其中的意义的时候,如果你只看到了化学意义的某一面,你应该去想想化学意义的另一面,这样你一定会得到客观的答案,形成科学的认识。 
三、正面地传播化学 
正面的或负面的教育都能给人以教育,但负面的教育又在给人传递负面的信息,让人在接受到准确的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负面的信息。开展化学人文教育,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期待,一份渴望,希望能扭转当下人们对化学认识和理解,激发人们对化学的热情,以至提升全社会的化学科学精神和素养。化学人文教育要能传递真善美的思想,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学生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求“真”的化学。化学史始终是围绕化学家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接受历史上优秀化学家故事的熏陶,激励和启发学生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做事,尊重客观事实,脚踏实地,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处处都追求表现自己的本质和本性。例如,化学家道儿顿(JohnDalton)把古代的原子概论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誉为近代化学之父。可道儿顿是一位既没上过中学,更没上过大学,在务农时利用空隙时间发奋读书,是凭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就这样一位科学家,在人们还没有原子概念的时代,却提出了原子理论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论点。从道儿顿的身上,学生可以领悟到:只要执著与刻苦,自学也能攀登科学高峰;勤于思考,大胆假设;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等。 
求“善”的化学。化学研究与应用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有领域,趋于社会化。古往今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自从人类学会使用和保存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后,随着制陶、冶金、瓷器、染料、玻璃等制造工艺的发展,人类逐渐向着繁荣昌盛、文明进步的方向前进;从陶器、铜器、铁器、蒸汽、电气,直到原子能时代的到来;在人类不断同饥饿、疾病作斗争中等。目前中国正在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增长优先之路,长此下去,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深受其害的畸形结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要求站在人类的立场,既不要脱离了自然环境来追求人和社会的发展,也不要脱离了人和社会的发展去保护自然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绿色化学”应运而生。围绕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等方面挖掘人文素材,对学生开展“求善”的人文教育,让学生明白:化学在为人类提供物质、满足人类发展、构建人类文明和体现人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求“美”的化学。化学世界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如:不同物质具有不同颜色;一种物质处于不同条件下,可具有不同颜色;分子结构和物质结构具有建筑学的艺术和结构美;现代技术能将原子任意组合搭建成人们需要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门捷列夫建立的元素周期表,成了和谐美、统一美和有序美的典范;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力、热、声、光、电、色现象是运动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转换、变化是运动美……在化学教育中,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学生的人格,激励学生以美为方向去创造生活,开拓未来,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通过化学人文教育素材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思想上得到碰撞,认识上得到启发,心灵上得到净化,人格上得到锤炼和升华,从而让学生化学人文精神得到养育。 
为了不错读化学,能正确解读化学,除了需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更需要大家都来面对这个问题,能为这个问题发出呼声,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浦家齐先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用身边具体生动的案例、通俗科学的语言传递了一个正确的思想,碰撞或影响了周围人的认识,谢谢他带给我的启发和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