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379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2/22 11:58:49
 四、诗歌教学方法显得有些单一
 诗歌教学方法的过于单一,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是讲授法,对这一教授法的形象概括,诚如陈庆卫老师总结的:“对教材不加处理,照搬教参,方法老化,不管是什么样的诗歌都把它当作一般的文章来教,先是介绍作者和背景材料,然后是读诗文,接着是讲解内容,然后是分析中心思想,最后是总结艺术特色,在这个流程中,老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生只要跟着记、读、背就行了。这样的诗歌课堂索然无味,学生甚至不知诗为何物,教学效率可想而知。”[⑩]
 比如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有的老师就是这样来安排的:首先介绍背景,关于王维的人生经历,关于他所处的时代氛围等,然后让学生先读一遍这首诗,然后自己接着再读一边,再然后就开始翻译诗歌:“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最后总结:这首诗全力描写山中秋天的晚景,作者通过非常热闹的文字,描绘的却是一幅幽静的图景。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在诗尾联,表明了诗人希望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总之,这首诗清新自然,寓静于动,动中显静,既写景又抒情,实可谓境界高远。
 像这样的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把《山居秋暝》所展现的那种清新自然的意境,已经肢解的支离破碎了,本来应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联想翩翩的诗歌教学,开始变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了。诗歌教学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成了对现成结论简单记忆的过程,在这样的诗歌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没有兴趣,完全没有那种心潮澎湃的情感体验,因而出现昏昏欲睡,或是偷偷在那津津有味地看小说或漫画的状况,我们也就不难想象了。
 五、教师对诗歌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解读甚至完全误读诗歌的问题在教学中并不鲜见,对此王家新教授说:“中学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在于,许多老师对所教诗歌作品的理解不够到位,也缺乏一种深入文本读解、辨析和阐释能力。”[11]当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显得有些敏感,但是仅以笔者本人为例,对诗歌作品的解读,有时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不能正确解读甚至误读的情况,都可能发生。
 其实,这种状况的存在,没有必要去回避,而更多的是应该去正视它的存在!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的是一种引导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应该是全知全能者,因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确实,教师凭借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积累了较诸学生更多的知识,在解读作品时较诸学生更有优势,但这种所谓的优势显然也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所以,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诗歌作品的能力。而事实上,当教师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引导学生从事“文本解读”时,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将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者,获得新的提升。只是,在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和学生的交流对话中,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然是比较高的。因为教师先要研究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这都需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虽然,这些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抱着一种对学生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有困难还是要迎难而上。所以,在诗歌教学活动中,首先继续提高教师对诗歌作品的解读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来源:网络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