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寻找课堂教学回家的路

阅读:222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1/1 10:19:20
我们应该有。比方说:文中写了刘兰之和焦仲卿殉情,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但是,书中为什么一个“上吊”,一个投河?文中为什么强调他们合而要分、分而想合?他们化鸟后为什么一直那么叫?这叫声寡妇为什么会起彷徨?教参上肯定没有,老师肯定也不知道,学生则非常想问一个明白,我想,这就是“再创造”的一种好机遇。抓住类似这些机遇展开我们的课程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达到鉴赏文本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多健康的思维。这比照本宣科好多了。因为课堂在学生欲望的驱动下,他们的参与一定会让课堂丰富而多彩。
据理“猜解”文意是我们再创造的平台之一。实际上,我们的教参和资料也是专家们的一种“猜解”。历史远离了我们的现实,过去的事物都是一个谜团。杜牧写过一篇《阿房宫赋》,文学家说是作者借史讽今,告诫唐王朝不要步秦之后尘而没落于历史。《教参》说是用描写阿房宫的史实来抒发作者的某些政见。史学家则指出这是杜牧的一种塑造,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不存在,秦始皇根本上没盖这个阿房宫。楚王烧的是咸阳的未央宫(央视“探索与研究”栏目)。如果我们死抱资料去构建我们的课堂,免不了会以讹传讹。倒不如避虚就实,从语文的角度去品味其语言的艳丽与工整,联想的奇妙与独特。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就又创造出了语言学的华美?所谓积淀智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这就有了实在的表现。
“课堂教学艺术说”是一种对教材的认知感。艺术地对待教材才能产生艺术的效应。这就是说教材是一种载体,一个引起思维的话题,它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而处理教材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艺术创造。创造是不会有规模大小、价值高低的。当一个苹果从树上掉到地面时,常人说是苹果掉下来了,能人则说是苹果成熟了或是受外力推动(如风等)而落下了。名人则认为不这么简单,苹果掉的方向为什么垂直于大地?这说明是大地引力产生了作用,于是人类发现、也确认了“万有引力”。这说明了创造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平凡之中往往创造科学,只是人们应为或可为之而不曾为,这才与创造擦肩而过。
教材是前人的思想记载,数以千年的文明留下的人文思维和人生万象,该有多少谜团和无知有待后人去扶正,去开发?张衡的地动仪是天地之感应,确不是而今的数字摸拟,鲁班云梯是简单的陆战工具,决不是探月的火箭升空。这些近似无关的东西却都在一个共同的原理框架之中:云梯是一级一级地攀升的,火箭也是一级又一级地推动的。要说我们的火箭创造源于对云梯的再创造,这一点也不过分。问题是后人有再创造的行动,不然者,一架云梯就是无敌于天下的武器,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同样,一份教材流传了几千年,我们还在一个劲地认真去“说文解字”,一个劲地去说要“知人论世”,那也是多么的悲哀啊!文字有工具书,其人其事有教参资料,课堂上我们老师干什么?读工具书?讲点资料里的故事?那就不必责备学生要睡觉、玩手机、对先生有失恭敬啦。因为你讲的人家早知道,你教会跑步的小孩学走路,人家烦你这是“九斤老太”卖古董。你忽悠了一节课45分钟,人家没舍你而去,证明了一代学子宽阔的心怀和见怪不奇、习以为常的现实。因为,我们的课堂和老师真的不是缺乏艺术创造力,而是始终很少有过艺术创造力,一旦有发现,那就是说我们找到了亮点,也找到了名师。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创造力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表现。如果教师只做教参的传声筒,只当资料的留声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什么特色可言。没有特色的课堂是苍白的,因为它一无所有。只有整合课堂诸多要素,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艺术的创造力。才能寻得语文教学的捷径。
12
  附件大小:131K  附件下载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