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

阅读:241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8/22 16:57:14

就高中历史新课程而言,首要的同时也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为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即把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历史学科知识)转变为是适应历史教学,尤其是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知识,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充分发挥课程的发展性功能。这也是这次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从“学科知识体系”到“学习知识体系”,虽然只一字之差,却体现出观念的巨大变化,即这次课改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历史课程开始从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转向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历史课程开始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历史课程开始从历史学科的视角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视角;从过分关注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适合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及其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使学生形成了程式化的学习定式。在新课程推行伊始,完全依靠学生的力量改变已有的学习习惯,并不现实。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要依赖于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历史教师应当站出来,走在课改的前沿,深入研究,摸索新途,为切实推进课改出实效,“披荆斩棘”。从20069月在天津市高中推开的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一年有余,我在参加各种培训的基础上,从自己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教学出发,努力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力争做到理论要先进,行动要实际,经过一年多的是实践,已经使用了三本教材,即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一)、(二)、(三)》,粗浅谈一下自己在构建学生学习知识体系方面的一些尝试。

具体做法:

一.教师要主动自觉的审视自己在新课程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

    毋庸讳言,目前大多数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就是“灌输-接受”式教学,我也曾跟理科老师抱怨过,你们上课还能做几道题,而我们就要讲四十五分钟,而且一连就是六节课,现在看来,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不仅不符合课改的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我曾问自己你敢不敢只讲十五分钟,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少讲、精讲,这是对教师传统一言堂角色的一种挑战,这是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应该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引路人,合作者,课堂上少讲、精讲,不是任务轻了,而是任务和责任更大了,要讲好一堂课,老师要设计出像评书中一样的,所谓四两拨千金,一个好问题的设置才见教师的功力,这份功力包含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研习和具备充盈脑际的新课改理念,还包含了对受众,即对学生和他们的期待的了解,具体的说,就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水平与能力,学习兴趣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更应在上课前备理念、备资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延伸

    课堂要成为互动的课堂,而不是完全让位与学生,老师的地位仍然重要,师生应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例如:我在讲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章时提出问题: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引发同学们的思考讨论,同学们除了阅读教材,还在课下查阅了大量资料,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为真正做到平等中的首席,我没有立刻就坐评判员,而是分别为两组梳理观点,整理论据,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让我了解了他们的期待,为我之后的讲评提供了思路,提高了针对性,“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发挥了作用。再如我在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抗日战争时恰逢2007年12月13日,七十年前的今天南京大屠杀的悲剧正在上演,我抓住这个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大量的文字,音视频资料面前,我们师生一起愤怒,悲哀,深思,反思。一改以往学生因为我讲而动的局面,我们面对历史都是后人,都是学习者,在历史面前人人平等。

二.尽快熟悉教材,利用教材。

    美国著名学者塞勒等人就教材教学的关系问题,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教材可以被认为是乐谱,教学就是作品的演奏。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都说明一个如何对待教材的观念问题,现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好教材,而不应该仅仅考虑如何去教材。例如:在讲必修(三)第一单元时我是这么做的:

第一步,强调单元主题,关注“单元页”的教学

    我所说的“单元页”是指教材中每单元开始写有单元标题与本单元总括内容的那个部分,因为教材中并没有印上页数,所以我在教学中与同学们共同称之为“单元页”,“单元页”的内容是不能忽略的,对我们学习好本单元内容至关重要。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主题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要问学生何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般同学们都会答出是儒家思想,紧接着提问儒家思想内容是什么?大部分同学语塞,有的答:孔孟之道,虽这个回答也是不完整的(这个问题由第二步来解决),但是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实际上加深了对本单元的主题的印象和理解,强调接下来师生共同探究的就是这个主题及其演变过程,使同学们在宏观上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了解,而不仅仅是去关注某一课的某一个点。

第二步:构建单元学习知识结构,关注每课课题

    利用单元方式编写教材也是本次课改的一个变化,单元的主题相对集中,以专题方式来讲述某一社会方面的历史变化进程。现在的教材打破了通史体裁的教学体系,充分考虑了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要,以学习专题为新教材的基本单位,即以专题知识为体系结构。

    老师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学习知识结构,也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了四个课题,以线段的方式设计出结构,从四个课题上看,有的课题已经表明了时间和历史阶段,如“宋明理学”;有的则没有,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我就在线段上既标出历史阶段,又把相应的课题标出,这样首先在学生的脑际形成了主流思想演变的大致脉络,初步形成了社会思想的发展变化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认识,在学具体的课内知识时,思路就清晰了。

第三步:“淡化”教材已设定的内容,关注“课文要旨”

    “淡化”教材已设定内容,并非不讲、不重视,而还是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使学生能打开思路,深入探究,就要不迷信教材,广泛收集,广开言路,各抒己见,这是方法更是目的。有的同学就提出了全世界在建的孔子学院,传播了中华文化,有的同学提出了为什么要设立“孔子标准像”的问题,有的还提出了为什么看于丹的《论语心得》的人多而真正看《论语》的人并不多的问题。讨论的很热烈,同学生们敢说了,思路开了,可以说是源于书本高于书本。

    新教材在每课课后都设计了“本课要旨”,这是个创新。我在讲课中就充分灵活的利用了这个内容,讲课之前用,它就是提纲挈领的导入,课后用,它就是凝练精当的本课小结,起点睛、升华的作用,我一般要求学生记住这句话,一定要再结合所讲的内容理解直至熟记在心。

三.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课堂的生命力,来源于师生的互动,情景的设置,探究问题的提出。教材有几种版本而且是相对不变的,但是这次课改所传达的精神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一个动态评价。师生是课堂的主人,怎样使四十五分钟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讲求教学艺术,比如我问他们,“你若是导演,用一个电影镜头反映出一个历史时期农业的发展进步这个主题,你拍什么?”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来了,面带微笑,思维活跃,人人跃跃欲试,有的同学答“拍一望无际的滚滚稻田”;有的要拍“老百姓丰收喜悦的表情”;有的要拍“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等等。课堂气氛很活跃,那一刻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要在别人面前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拍出”的那美丽的镜头画面,这种做法不仅使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了问题,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对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训练了他们实事求是、准确客观的看待问题的方法。

    布卢姆说过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说明按照设定的固有模式照本宣科,是一种不符合课改的教学方式。打破预设的固定封闭的教学系统,也就是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那些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要求的教学行为,例如我在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考虑到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枯燥陌生感强,其中我在讲到元朝地方行省制度时,设计了这样一组关键词:元的行省制度——现今中国省一级的行政区划(联系地理知识)——重庆开辟为直辖市——东西部的差距——西部开发——向西部母亲水窖捐款献爱心活动。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同学们从枯燥陌生中找到了兴趣,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生发出自己的强烈情感。再比如,在讲到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时,我设计的问话有:“你每天上学来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你家门口在修路吗?”“你现在使用的手机是第几部了?”等等,这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问题,一下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使同学们在课堂热烈的讨论气氛中感到了祖国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只凭一年多的摸索还不能说就建构起学生学习知识体系,实践中我还是看到: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即使掌握了点方法,也就是为了背好,记好,能作题,而离我们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还相去甚远。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服从着,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有强烈求知欲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这种角色转变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任重道远,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毕竟开始迈出了第一步,伴随着这痛并快乐的过程,将课改进行到底。

参考书目: 

l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钟启泉等主编

l        《历史课程标准研修》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l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l        《教学研究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朱汉国

l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三》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执斌主编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