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构建“问题”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

阅读:75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8/15 18:57:25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使自己所提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达到较高层次,而且还要多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

一、教师精心设问,活跃学生思维

1.运用难易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提问应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难易程度要适当,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2.运用假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提出假设性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例如,在讲氢键一节时,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性问题:假如没有氢键存在,请描述一下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实践证明,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大胆想象、积极发言:没有氢键存在,水分子间作用力会很小,沸点变得比H2S还低;大海、河流消失,更不要说冰川;大地成为一片荒漠,生命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假设的情景,从逆向思维角度,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学生对氢键的理解。显然,假设性问题具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运用多角度提问和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不满足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师讲完一道例题时,可以再把原题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化学过程等进行调整,然后让学生解答,这样可以起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作用。

  4.用引导性问题,深化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可以深化学生思维。学生在学完钠与水的反应并做过实验后,对钠的性质已经认识得很清楚。此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将一小块钠投入到CuSO4溶液里,将会有什么现象?很多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认为Na将会置换出Cu;接着,我叫学生做实验验证,结果发现有蓝色沉淀生成,不是铜。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其原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钠活泼的化学性质。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淡化教师权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式,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2.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并能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致最终解决问题。

3.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问善问发展。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美国教育专家肯尼恩·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用提问引发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广东 余华炎)

来源:中国教师报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