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对2010年新课标高考化学命题特点的探究

阅读:471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14 12:31:23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3,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 NO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现象和结论
……
若银镜消失,假设2成立。
若银镜不消失,假设2不成立。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都氧化了Ag。
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答案】(1)ade (2)Fe3++Ag= Fe2++Ag+ (3)①将银镜在硝酸铜溶液中(4)同意   4Fe3++6H2O+9Ag+3NO3-=4Fe(OH)3+9Ag++3NO  
【点评】本题第(1)小题是考查学生实验,最后2小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新课标下的高考时的胜者,不是复制了多少知识与解题方法的考生,而是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和方法的强者。为此,在练习上,要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错例众评”,这是培养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命题风采依旧 紧扣生产、生活
例4、(2010江苏卷16)钡盐行业生产中排出大量的钡泥[主要含有、、、等]。某主要生产、、的化工厂利用钡泥制取,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酸溶后溶液中,与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酸溶时通常控制反应温度不超过70℃,且不使用浓硝酸,
原因是                                                               
(3)该厂结合本厂实际,选用的X为             (填化学式);中和Ⅰ使溶液中      (填离子符号)的浓度减少(中和Ⅰ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
(4)上述流程中洗涤的目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无机化工流程的分析,此题为化工生产题型,主要考察了化合物性质。(1)Ba(FeO2)2与HNO3反应,生成对应的硝酸盐;(2)控制温度,不用浓硝酸的目的是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速率过快;同时浓硝酸容易挥发分解;(3)通过产物,结合溶液的酸碱性,选用的X为BaCO3,在I中有Fe3+、H+和Ba2+、NO3-等,加入BaCO3后,能使Fe3+和H+浓度降低;(4)在废渣中有可溶性钡盐,有毒,因此,洗涤的目的是减少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 (1)Ba(FeO22+8HNO3=Ba(NO32+2Fe(NO33+4H2O (2)防止反应速度过快 HNO3易挥发、分解 (3)BaCO3   Fe3+ H+ (4)减少废渣中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 (凡合理答案均可)
【点评】综观近几年的大纲区和新课标区的命题,其考查的重点、热点、必考点变化不大,其差异是新课标区更重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性、命题趋向开放性、考查更具灵活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因为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力争给学生一个支点,为的是让他们撬动整个地球”。
五、保持平稳过渡 促进中学课改
例5(2010江苏卷11)右图是一种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原理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系统中只存在3种形式的能量转化
 B装置Y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装置X能实现燃料电池的燃料和氧化剂再生
 D装置X、Y形成的子系统能实现物质的零排放,并能实现化学能与电能间的完全转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电化学知识。A项,在该装置系统中,有四种能量转化的关系,即太阳能、电能、化学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B项,装置Y为氢氧燃料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H2 -2e- + 2OH- = 2H2O;C项,相当于用光能电解水,产生H2和O2,实现燃料(H2)和氧化剂(O2)的再生;D项,在反应过程中,有能力的损耗和热效应的产生,不可能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完全转化。综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
【答案】C
【点评】为了保持平稳过渡,达到“有利于中学课程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择人才”的两个有利,命题会 “稳中求变、突显能力”。无论如何,只有勤学、精练、多思,无论高考怎样命题,考场上你都会“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六、重点稳中有变,考点常考常新
例6(2010天津卷6)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A.图①表示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酸体积的变化
B.图②中曲线表示反应2SO2(g) + O2(g)  2SO3(g);ΔH < 0 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
C.图③表示10 mL 0.01 mol·L-1 KMnO4酸性溶液与过量的0.1 mol·L-1 H2C2O4溶液混合时,n(Mn2+) 随时间的变化
D.图④中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 (g) + H2(g)CH3CH3(g);ΔH< 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解析】酸碱中和在接近终点时,pH会发生突变,曲线的斜率会很大,故A错;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关系,故B正确;反应是放热反应,且反应生成的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故反应速率越来越快,C错;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图像描述是吸热反应,故D错。
【答案】B
【点评】化学平衡题、氧化还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及有关计算、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新型电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晶体构型、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及实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热量的计算等,即是大纲区考查的重点,也是新课程改革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是“形变神不变”。因此,对于新课程的学习,在宏观上要抓规律、编网络;做到整体优化、总体升华;在微观上要具体细化,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各种特定的符号等,都必须要引起注意。这好像是抬头望天与低头看路,不抬头望天,容易迷失方向;不低头看路,又容易摔跤。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速度与时间的赛跑,是智力与能力的竞争。高三的复习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却有规律可循。我们教师要在复习中转变教学观念,研究综合考试的命题思路和特点,正确、高效地引导学生搞好复习,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加强研究,下大力气,就一定会在2011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来源:  编辑:hxsx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