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一个高三年级组长眼中的新高考改革是这样的
阅读: 203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7/6/9 14:08:19
分享到:

  原标题:新高考进行时|一个高三年级组长眼中的新高考改革是这样的

高考改革高考改革

  8日,大同中学高三年级组长刘萍老师护送着她14年来的第四届毕业班,走上了新高考考场。

  今年与新高考“相遇”,这让刘萍和孩子们的高考记忆,变得与众不同。

  改革教会“选择”

  这一届的学生,和以往相比,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他们更早学会了选择。

  “他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刘萍说,比如“3+3”里加的3门科目,比如职业规划和发展,又比如志愿填报,这些选择从高一就开始了。

  “3+3”中后一个“3”由学生在6门课中自选,至少产生20多种组合。“以往3+1好选,3+3的选择,就是对学生的第一次考验。”刘萍说,“这里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更要提前对接大学,考虑到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她说,事实上,这就是把原来高三要面对的人生第一次选择,提前到了高一。

  选择远没有结束。今年的志愿填报,也从之前的“先填后考”变成了“先考后填”,志愿填报数量也从往年最多可填报10个“院校”志愿,变为最多可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院校专业组每个组有4个专业,对于学生而言,如何从96个机会中组合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又将是一次人生选择。

  “这3年间,他们认识了自己,也学会了选择,这恰恰是新高考的初衷,也是学生踏入大学和社会必备的能力。”刘萍说。

  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迎接新高考的改革,从这届学生的高一第一学期末就悄然开始。语、数、外的分层教学加走班教学,各种“排列组合”,彻底打破了以往行政班稳定的格局,但却给了学生们更多“因材施教”的机会。

  回顾自己带过的3届毕业班,刘萍感受颇深:“以往高考采取3+1的时候,有明显的弊端:偏科的学生不少。文理两大类加一门,除此之外,其他的学科知识相对薄弱。”如今改革成为3+3,初衷就是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高中的基础学科,全面发展,同时又根据兴趣和特长,挖掘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在实践过程中,高一时候,有近1/4的学生除了语数外之外,选了5个科目,之后慢慢淘汰自己不擅长的,变成最终“+”的3项。“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了解自己,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刘萍说,“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对于未来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已经不再是为考试而考试了。”

  课堂教学相应“变脸”

  在刘萍看来,新高考的改革,对于如何界定“优秀学生”有了新的标准。

  “以往我们可能只会看学生解题的能力,但是现在,我们会更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想法,思考力、合作能力和人格品质。”刘萍说,这些能力,不是光靠做题可以体现的。

  她以语文为例,高校在自主招生时,会测试学生的人文底蕴。这些个人素养,不能以分数体现。所以在分层教学时,学校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小说阅读、诗词鉴赏等补充教学。

  此外,刘萍提到,走班教学的模式出现之后,“行政班”的概念日趋淡泊,但学生接触到“导师”的机会反而增加。“教育的本质是‘教’和‘育’,不能因为走班了,就只剩下了‘教’,”刘萍说,“走班制度的出现,淡化了班主任的概念,但是却要求所有任课老师变成‘全员导师’。”

  每一位任课老师都会认领8到10名学生,对学生的学业传授、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4个方面进行跟踪教学,这样反而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面对面的交流,对一名高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刘萍说。

  责任编辑:张悦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