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家长必读 >  阅读文章
北师大教授:考前家长应避免的7种不当做法
阅读: 1024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7/5/31 15:53:03
分享到:

      2017年高考近在眼前,考生们“鸭梨山大”,甚至出现“考试综合征”。考前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家长要避免哪些不当做法?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多个角度为考生们支招减压。

  如何看待“考试综合征”

  问:每年临近高考时,常有考生出现烦躁、紧张,或者情绪低落、苦闷抑郁等异常反应;还有的考生甚至并发头痛、心慌、失眠等症状。大家都称之为“考试综合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许燕:所谓“考试综合征”也有人称为“考前综合征”,就是指考前一段时间,部分考生及其家长因为紧张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生理上的反应多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头痛、手心出汗、失眠多梦、注意力分散等等;心理上常常表现为:烦躁、紧张、恐惧、苦闷等等。

  “考试综合征”不仅学生有,家长也有。有时候,家长的反应甚至比考生还厉害。曾有位家长在咨询电话中对我说:“高考越来越近,孩子倒是不觉得什么,学累了就睡,反而我们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现在我们两口子在家里说起高考就没完没了,经常因此失眠,搞得上班都没精神。”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大人的紧张情绪常常会波及孩子,孩子的紧张又反过来影响大人,就这样互相“感染”、互相强化。就像心理医生描述的那样:“考试综合征”在家庭里具有某种传染性。所以,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考试,应学会自我排遣、自我解脱,不断弱化自己的紧张情绪。

  为什么会出现“考试综合征”

  问:家长、考生为什么会出现“考试综合征”?

  许燕:考生的“考试综合征”多是因为压力过大、心理紧张造成的,他们总是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做,担心考差了被老师批评、父母责骂等等。这样越担心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考不好,一直在这个怪圈中恶性循环。

  考生的压力有的来自个人,有的来自学校、社会,更多的是来自家庭。因为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在家中都处于核心地位,而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关键时刻,父母不可能不关心、不可能撒手不管。有些家长的关心、督促,确实给孩子带来了鼓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些家长由于关心、督促的方法不当,往往事与愿违。

  家长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方面是受孩子紧张情绪的感染。由此可见,不管是家长还是考生,都要摆正心态,正视中考或高考,从自己心理上消减压力。

   7种不当做法

  问:由于家长关心、督促的方法不当,给孩子造成压力,这在目前的“考试综合征”中占有较大比例。那么家长们哪些做法是属于关心、督促不当呢?

  许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7种:

  冲突型。临近中考、高考时,孩子的焦虑、烦躁程度已经很高了,有些家长不但没给以开导、给孩子减压,反而监督更严、逼得更紧。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有些孩子这时逆反心理作怪,好像报复父母似的,一气之下就要停止复习、放弃考试。于是,就会产生矛盾,甚至爆发家庭冲突。这当然会影响考生心情和备考状态,甚至直接影响考试。

  温柔型。父母也知道这时候不要过多地批评孩子,免得影响学习;便一改往日的严厉,过分关怀孩子。一会儿送点吃的喝的,一会儿去看看孩子状态怎样。家长的做法好像不是有意给孩子造成压力,但孩子特害怕这种“温柔”。它让孩子在感受父母关心的同时,心里好像觉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无法回报的亲情债,渐渐演变为沉重的压力。

  唠叨型。这类做法特别是妈妈最明显,越紧张的时候越唠叨。一会儿叮嘱孩子学习要抓紧,一会儿数落孩子审题不仔细等等。也可能这些叮嘱、提醒是必要的,但如果反反复复,没完没了,会让孩子更加厌烦。

  忆苦思甜型。这类家长知道孩子脑力劳动繁重,需要补充体力,应该加强营养,便想方设法给孩子弄些好吃的。可是,饭菜摆上来,孩子该吃饭的时候,家长就开始“忆苦思甜”。比如回顾自己是怎么把孩子带大的、如何如何不容易等,弄得孩子很难吃好一顿饭。其言外之意就是,你现在是给我们争气的时候,希望你努力实现父辈的理想,结果弄得孩子更加紧张。

  盯梢型。记得有一个考生对我说:“我妈妈也知道不能明着来干扰我,就暗中盯梢。晚上,我在屋里专注地学习,有时候偶尔稍作休息。可一转头,看见黑暗中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我知道那是妈妈关注的眼神,但还是吓了一跳。从此,我就总觉得身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以前,我每天都能安心学习,现在不行了,学不下去。”本来是充满了爱意的眼神,结果却变成了孩子的恐惧。

  攀比暗示型。有的家长总爱对孩子说,看你王阿姨的孩子去年考上了北大,你李叔叔的孩子考上了清华,我们单位谁谁的孩子今年跟你一样,人家准备得怎样怎样好……其实,这种比较就是在向孩子暗示,你必须考好,否则,我们都没面子。我觉得,家长尽可能不要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特别是在高考之前,因为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你就抱定一个态度:只要孩子能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就够了!

  恐吓型。临近考试的时候,有些家长认为,应该再“推”孩子一把。比如,发现孩子复习好像不够投入,就故意对孩子说:“就要考试了,你若考不好,就别回这个家。”父母是故意说气话,希望孩子争气,可孩子哪受得了啊!

  在这里,我再次提醒家长们,关心、督促一定要讲究方法。在备考这个非常时期,孩子们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做家长的再也不能用以上办法给他们加压。再加一把火,可能就烧过了!

  如何营造良好的备考氛围

  问:家长们怎样做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和谐的备考氛围呢?

  许燕:平时,我接到家长们的咨询电话要比学生的多。在和他们谈话中我发现,有的家长认为那样做完全是为了孩子好,是当父母的责任,是情不自禁地关心孩子的学习;还有的家长表示:我们夫妇没有那么高的学历,在学习上一点也不能给孩子指导,只好用别的方式关心他、督促他。

  家长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可以理解。我想,如果父母能把这种关心表现得策略一些、处理得科学一些,也许会事半功倍。具体地说:首先家长要调整好心态,要多和孩子交流,要了解孩子,给孩子所需要的关怀。当孩子出现考前焦虑时,父母应接纳孩子的焦虑,给他倾诉的机会,这是给他精神上的支持。当孩子的压力有所缓解后,再和他聊聊对考试的想法,引导孩子慢慢地排除那些不必要的顾虑,改善焦虑状态。如果仍不见效,可求助心理专家。有些家庭之所以产生亲子冲突,就是因为缺乏交流,家长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孩子想要的你没给他,孩子不想要的,你却拼命地给他。所以先跟孩子交流,了解他们需要家长做什么,然后按照孩子给你提出的要求去做。这样就会使亲子关系变得融洽,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也就和谐了,“综合征”就能慢慢消除。

  其次,在正视孩子成绩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巩固和加强优势学科,改进和提高一些薄弱学科。还可以针对孩子的一些试卷,跟孩子具体分析,从每道失分题中找出失分原因。若属于失误性失分,要让孩子搞清究竟是审题粗心还是笔误;若是概念性的、知识性的失分,要让孩子明白这里失分是因为概念理解错了、公式用错了;若是技巧性失分,要让孩子学习掌握解题技巧。最后,让孩子看看究竟哪方面失分较多,考试时提醒孩子注意就可以了。

  再次,多鼓励少责备,要给孩子信心。比如孩子明天就要考试了,告诉孩子:父母相信你,相信你会尽力考出自己的水平;不管你考什么样,只要你尽力了,爸爸妈妈都能接受。这些听起来很普通的话,却很暖人心,对于缓解孩子的压力、增强自信是很管用的。

  其实,在考试的头一天,再有自信的人也不自信,所以你必须把他的自信心提升起来,这是特别关键的。我至今还记得,当年高考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最后一句话是:“所有该复习的,我们全都复习过了,所以你们不要害怕。”就这一句话,同学们的心里踏实了很多,马上就有了自信。

  面对压力,考生应如何做

  问:就考生而言,他们的压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自身,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备战迎考?

许燕:考生若感觉压力过大,不妨多与家长、老师或好友谈心,积极排遣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千万不要因家人期望值过高,反而自卑自闭、自暴自弃。

  考前烦躁的学习情绪要尽快转变,否则会浪费时间、削弱意志。越临近考试,越要情绪稳定,切忌浮躁。安心复习是可以好上加好的,重要的是把握自己,要充分利用仅剩的时间,扎扎实实地学,自己跟自己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你所能提高的部分,争取得到高一些的考分。

  很多时候,压力是在过度用脑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健康用脑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减压。在考试前夕,考生尤其要注意健康用脑,充足的睡眠是消除脑力疲劳和恢复精力的最好方法。

  生活要有规律,包括有短时间的文体活动;要劳逸结合,不开夜车;既有长打算,又有短安排,抓住有效时间;加强营养,荤素搭配,膳食平衡,以补足精力和体力上的消耗。

来源: 网络 编辑: kirinye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