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时评:高校更名热背后的功利取向
阅读: 242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5/9/17 13:49:50
分享到:

  更名也不是坏事,就像混娱乐圈的艺人,有个顺口的名字事业会更顺遂一些。不过,这么多高校扎堆似更名,是因为我国高校已经厚积薄发到不更名配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教科研发展水平?答案显然不是这个样子。

  纵览近年的高校更名热,无非就是三个路径:一是名号从县市地名到“华东”“中国”“神州”,地方院校不再偏安一隅。二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起码听起来和北大清华没有太大差别。三是以“科技”“理工”等热门词汇,取代“农业”“纺织”等土气四溢的旧名,乍看起来“综合性”越来越吓人。

  今年4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这一更名引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老校友的反对。此事沸沸扬扬,结果却不甚明朗。唯一可知的,是很多高校都上了更名的快车道,方方面面,也沉淀下了不少难解的积怨。

  这些道理,不算新鲜。眼瞅着又有数十家高校在名号上改弦易辙,想必会有更多更名未遂的高校见名单而心痒痒。怕只怕的,改成了风习,带来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第一,劣币驱逐良币,大家都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不改名的高校,会否吃亏?第二,改名如迎评,是个浩大的工程。高校的心思都在这个地方,还有功夫做些细水长流的事儿吗?尤其是公立高校,还有地方财政在撑场子。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较真下去,虚耗公共资源罢了。

  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百年老字号,赞的也是代代传承。高校忙不迭更名,且改得越来越像广告词般天花乱坠、越来越像婴幼儿奶粉般诱人唬人,甚至不顾改名后声誉一落千丈的风险,飞奔在换名字的路上。说白了,不过就是利用民众“以名识校”的心理罢了。中国教育在线最新发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去年和今年人数有所增长,但生源下降已不是近一两年的问题,而是长期的大趋势,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化。这个时候,更名就成了臆想中的救命稻草。换个名字好招(骗)生,一旦尝到甜头,自然就是再也停不下来。

  如风一般自由的高校更名热,看来是难以停下狂飙的节奏。唯一能让它刹车的,也许是考生及家长的报考理性,少被名字蒙骗、少因名字想当然,这层皇帝新衣一脱,投机者无利可图,更名热恐怕才会冷静下来。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