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学科辅导 >  阅读文章
永不妥协--鲁迅的最后十年
阅读: 450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5/1/7 17:30:10
分享到: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厦门大学虽然是新开办的,但管理和设施却非常落后。鲁迅是被请去当教授的,却连间单身宿舍也没有,只能寄居在图书馆楼上。

  生活条件差,鲁迅还可以忍受,没有学术氛围,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则让鲁迅心生不满。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学校是一个秘密的世界,外面谁也不明白内情。据我所觉得的,中枢是‘钱’,绕着这个东西的是争夺,骗取,斗宠,献媚,叩头。没有希望的。”

  虽然环境糟糕,但鲁迅还是兢兢业业地授课,勤奋地写作。《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中,有五篇是在这里完成的。

  1926年底,鲁迅辞去了厦门大学的职务,接受了广州中山大学的邀请,准备前去任教。1927年1月,鲁迅抵达了他向往已久的“革命策源地”——广州。然而,鲁迅没有想到,此时的国民党,已经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在鲁迅到广州后不久,上海就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背信弃义,对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展开屠杀。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反革命政变,抓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山大学的进步学生,也有不少被抓走了。

  鲁迅找到学校领导,要求营救学生。校方不仅不救人,还强调必须遵守国民党的命令。鲁迅据理力争,却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愤而辞职,以示抗议。

  闲居广州的鲁迅,一面整理旧稿,一面总结自己的得失。变幻的政治局势使他明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艺救国”的美梦似乎也做不下去了。

  1927年9月底,鲁迅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从离开北京,到来到上海,中间不过一年多的时间,鲁迅却辗转了三个地方,可见当时社会的动荡,也可见鲁迅那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决心。

  定居上海后,鲁迅决定不再去大学教书,而要专心从事创作。这时,蔡元培正任“中央大学院”院长,他将鲁迅等文化界人士聘为“特约撰述员”,每月支付300元薪水,以便他们能安心创作。直到1931年蔡元培离职,这笔钱才取消,不过那时鲁迅的稿费和版税已足够维持生计了。

  做起了自由撰稿人的鲁迅,开始大量创作针砭时弊的杂文。面对倒行逆施的国民党和为国民党大唱赞歌的反动文人,鲁迅以笔作枪,和他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同时,鲁迅还热情地培养青年作家,支持进步的文艺团体,译介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高强度的工作,终于累垮了这位斗士。进入1936年,鲁迅的身体就愈来愈差,不断生病。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学先驱,永远地合上了双眼。在他的葬礼上,人们把一面写着“民族魂”三字的旗帜,覆盖在他的棺木上。这三个字,是民众的心声,也是对鲁迅先生精神的最好概括。

  今天,在上海市鲁迅公园的一角,有一座鲁迅先生的坐姿雕像。雕像后面,就长眠着这位巨人。旁边的空地上,游人敬献的花环正发出幽幽的香……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