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学科辅导 >  阅读文章
加分取消,参赛人数不减反增
阅读: 261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4/11/15 9:01:25
分享到:

 昨天的杭二中,物理尖子生云集,第三十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就是俗称的奥赛)决赛在这里举行颁奖。

  在这届大赛上,浙江学子大获全胜,包揽个人冠军和集体冠军——富阳中学张晨星,获总成绩最佳奖和理论成绩最佳奖;杭二中有6名学生获一等奖,占一等奖总人数10%,是全国获得一等奖人数最多的学校。

  颁奖典礼上,最令人意外的不是这两个数据,而是本次大赛的全国参赛人数,超过了52万人。按竞赛委员会主任林纯镇的话来说,这是有史以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比赛。

  就在今年,全国有31个省份调整高考加分政策,最为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取消中学生学科奥赛获奖生的保送资格,无论是全国级别还是省级,甚至有不少省份连对这类考生的加分也取消了。正是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参赛大赛的中学生不减反增,才会特别引人注目。

  高考改革对竞赛有利

  浙江参加奥赛人数没有减少

  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时,浙江省中学生学科奥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杨英很淡定。她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加分政策的瘦身,并不会使有物理等学科特长的学生发展受到限制。”

  因为每个学生个性不同,特长不同,所以发展道路也不同。杨英认为,现在的高考改革方向,就是鼓励学生发掘特长。像浙江高考新政“7选3”的本意,是让高中生选感兴趣的、有特长的发展方向。换个角度看,新高考是从根本上激发有特长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参加各类竞赛。

  “所以,高考改革反而对竞赛有利,更吸引物理化学等学科爱好者。这也是他们展示特长的最好机会。”杨英说。

  另外,钱报记者也了解到,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获得全国奥赛一等奖并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仍可以获得高校保送资格,但需要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一些学科竞赛获奖但不够保送资格的学生,特别是物理和数学竞赛的学生,在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时会有优势,因为自主招生理科是考物理和数学两门课。不过假如搞竞赛的同学是偏科的,那反而没有优势,因为自主招生获得降分优惠后,高校还是要看高考成绩。

  其实,浙江是最早宣布取消奥赛保送和加分的省份,但据中学生学科奥赛组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浙江各学科奥赛的参赛人数并未减少,而且物理、信息学等奥赛成绩,还一直全国领先。像这次大赛,共有61名一等奖获得者,其中有12位是浙江选手。

  杨英分析说,最容易受高考加分政策影响的,是家长而不是学生。因为家长可能把竞赛当作进名校的捷径,一旦走不了捷径,就放弃。但学生参加竞赛是因为爱好,爱好不会因为高考政策而改变。

  不功利才能出成绩

  浙江中学的眼光很长远

  在今年参赛人数增加的背景下,一些眼尖的老师也看到个别省份的成绩出现明显下滑。

  “浙江的学科竞赛成绩那么好,学生的参赛热情一直很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浙江家长没那么功利。”杭二中物理竞赛指导老师葛晓东告诉钱报记者,“同时,浙江许多中学眼光更长远,包括杭二中在内,相信兴趣是最好的导师,竞赛是让能飞的学生飞起来,而不只是一条进名校的捷径。”

  杭二中学生陈鹏是这次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之一。白天才拿了金牌,晚上又去实验室看物理书了。他告诉钱报记者,自己参加物理竞赛的唯一原因,是特别喜欢物理。所以这次拿一等奖,进了国家集训队,被北大相中,他首选的专业就是物理。

  除了兴趣,浙江学生在物理等学科竞赛上的好成绩,还来自于优良传统。比如杭二中,自徐承楠老校长1999年培养了学校第一块国际物理奥赛金牌的获得者——吴欣安同学之后,二中学生陆续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竞赛金牌。

  “在这样的氛围里,周围都是学霸,逼得我更努力。”陈鹏说。

  当然,也有老师把这归功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浙江学生,聪明。

  奥赛获奖者,习惯于另选专业

  创新性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不过,光是参赛人数增加,并不足以让大赛组委会欢欣鼓舞。让主办单位觉得惋惜的是,许多获奖学生没有继续在物理等学科深造,而是选择了经济、金融专业。

  所幸,今年好几位获奖的浙江学生向钱报记者表示,将来读大学会首选物理专业。

  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朱邦芬教授说,世界高科技以物理为基础,物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浙江省和上海市是物理教学、物理竞赛搞得最好的省市。

  不过,在乐观之外,也有不足之处。中国是参加世界物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奖牌最多的国家,我们却无缘诺贝尔奖,我们的获奖选手优秀,但跟世界最强比还有差距;我们参加竞赛的同学对各种题型都进行了训练,但跟体育训练类似,独立创新不够。

  “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思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同时成为全面发展、知识渊博的人。”朱邦芬教授说。

  来源:钱江晚报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