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学科辅导 >  阅读文章
小说人物的出场方式(上)
阅读: 4805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4/11/12 8:33:54
分享到:

作者:许锡强

  小说人物的出场方式大略可分为“自出”和“引出”两类。

  一、“自出”式出场,就是让人物直接出场,让人物以自己独特的外形、语言和动作等作“自我表演”。其主要特点是由实处着笔,由实入虚,由表及里,表现人物自身的独特性格或人物间的微妙关系。而论方法,主要有三种:

  1.疑窦陡生法。如赵七爷在鲁迅《风波》里的出场,是从七斤嫂的眼中引出来的:“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皮长衫。”这赵七爷是什么人?那件竹皮长衫又与七斤嫂的紧张心理有什么关系?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疑窦。原来,“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这种出场法,避免了人物与周围环境脱节而陷于单调和板滞,还能显示人物在事件中的特殊性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先声夺人法。这主要表现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出场即是著名的例子。“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如此喧哗而至,致令黛玉大惑不解:“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通过黛玉的目光,我们打量着这位“彩绣辉煌”“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丽人”。但行文至此,仍没有介绍这位少妇是谁,直到贾母介绍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众姐妹又说明“这是琏嫂子”,黛玉回忆起她往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这才把“王熙凤”这个名字和亲上做亲的关系清清楚楚介绍出来。这样,读者从先闻声到再见形、再见贾母宠爱、最后知道名字和家庭身份,整个人物才有了层次感、纵深感和充实感,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抽象的名字了。关于王熙凤的出场,甲戌本脂批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评得得当!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也以同样的方式出场:“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尖利的声音来得这么突然,显得如此怪异,以至于“我”不由得“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这正是杨二嫂发声所要追求的效果:显示自己的存在,以使对方不至于“贵人眼高”。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怪叫,实在不是一个普通的出场方式,而是这个性格化了的人物的“心灵的呼声”,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大叫大嚷,无不鲜明地凸现了她那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性格,反映着她日趋贫困、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

  3.金钩倒挂法。它先写人物最终命运或结局,然后追述其经过,起到由果溯因的作用。祥林嫂在鲁迅《祝福》中的出场,首先展示的是其“形骸”:“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徘徊在死亡边缘的祥林嫂,那诉诸读者视觉的形体、神态和色彩,无不显示她内心极度的悲哀和痛苦,无不揭示她从外形到精神的枯槁和幻灭,一下子吸引了读者对她的全部关注:祥林嫂何以成为近乎死物的“活物”?她的肉体和精神究竟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和疑惑?这一外形的展现,不仅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使读者急于寻根溯源、探求原委,而且有效地强化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沉郁、压抑的基调。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