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学科辅导 >  阅读文章
生活化背景下文言文教学“三要”
阅读: 177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4/11/12 8:29:18
分享到:

作者: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中学课文教学的本务,说到底,就是教学生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所谓的体验、感受、品味、赏析、探究、感悟和生成之类,也都只能以学好语文,掌握好运用母语的本领为旨归。这就是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的这一特质性本务,其他学科都不能替代,文言文教学也不能例外。为此,我认为,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应该返本归真、守本务实,走生活化之路,切实提高效益,努力做到“三要”。

  一、要做实“读文学写”

  当下,我们的语文课之所以甚乏语文味,且又大都不务正业,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清语文课的特质性本务,有其是对教学生“读文学写”重视得还很不够,做的也很不到位。现代文教学如此,文言文教学则更是如此,除了讲解字词、翻译课文之外就无所事事了。

  1.教学生回归生活学课文的遣词造句

  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两句中“语”字,本可以用“音”或“声”的,但诗人用“语”,旨在强调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心灵互通的。可见,要想品透这个“语”字的真滋味,恐怕是必须要走进诗人和琵琶女的心灵世界的。

  陶渊明的诗《归去来兮》有几个句子,突然由六言转为四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后又转回六言。试想想,这样的语言节奏与诗人归家急迫、到家喜极的心情不正合拍吗?此外,“松菊犹存”一句中的“松菊”,更是一种高洁人格的隐喻和象征。假如诗中这六句还是采用舒缓的六言句,诗的表达力就会大大减弱,又怎能够很到位地表达出诗人此时此刻的急迫和欣喜呢?不言“松菊”,诗人的高洁情怀又怎能巧妙、含蓄地传达出来呢?可见,句子的结构形式、表现风格、修辞方法、语体色彩、情感色彩等都不是作者随意为之的,都是与课文生活、作者生活、读者生活、生活情理等密切相关的。不再赘例。

  2.教学生回归生活学课文的布局谋篇

《核舟记》这篇说明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详写船头的三人,略写中间、船尾和船背,有利地突出了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李密《陈情表》的更是精心布局,先道苦水来博取皇帝的同情,再巧言奉承武帝来流露自己的怨意,最后陈述至情至理来转化武帝。作者所采用的语言完全是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前朝降臣之语,尊卑有序,入情入理,分寸有度,真切感人,令人怜悯。这样布局和语序,晋武帝怎能不叹为观止,霁怒为怜,立场转化,予以怀柔,以维护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呢?

  不多说了,只强调一点,现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几乎就见不到这种活生生的品析和探究,清一色的干巴解词和翻译,几乎就与这多维的“生活”彻底绝缘了。这对培养学生的母语运用本领是极不负责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深入这些因素,并调动生活积累,联想生活情理,深度体验、感受、思考和感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原由。

  3.教学生回归生活学课文的运招用技

  所谓课文的运招用技,就是指作者写文章所运用的一些写法、技法和修辞等,如烘托、衬托、反衬、铺垫、悬念、照应、象征、比拟、夸张、排比、反复,等等。一般而言,作者选用某种技法,也都是具体的语境、心境等生活因素而定的,意到技成。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妇因花而落泪,又因泪而问花,而花竟不语;非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人愈伤心,花愈恼人。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痴情且绝望的思妇,与落花同命共苦,所以才会生出这等痴情疯语。试想,春花本无心思,随风飘落也是常态,根本就不可能理解思妇内心的苦楚,但痴情且绝望的思妇却自多痴情,无端生怨。可见,不引导学生深入思妇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真正这种拟人写法之妙的。可见,那种动辄问学生用了什么手法,而后便是一通自演自说的灌输式赏析,又怎么能够使学生刻骨铭心地悟得写法之妙呢?至于那种整天枯燥乏味、急功近利的以考练代学习,就更是害人匪浅了,还谈什么做实做好“读文学写”?

  语文教学的本务,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用课文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文言文都是千百年淘漉下来的经典名篇,应该是我们教学生“读文学写”的宝贵资源。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引领学生读文学写,自然无痕地培育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素养。

  二、要教活文言语法

  学习文言语法知识,难点在于词类活用、倒装句式和一些固定文言格式。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谈谈这个问题。与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一样,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倒装句式和一些固定文言格式等也是缘于生活的,都是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表意需要所使然。为此,教师必须回归生活活教和教活,以使学生能够做到活学和学活。只有这样教与学,才有可能做到教师会教、教活和教实,学生也学活、学实、学会和会学,而绝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些僵死的概念,把学生活活教傻、教死!

  先说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其实,古人与今人的语言习惯是一样的。今天,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词类活用现象仍很常见。如“说长道短”中的“长”和“短”是形容词作名词,有“长处”“短处”之意味;“周立波本山还周立波”中的后一个“周立波”是名词作动词,有“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之意味;“美丽家乡的河山”中的“美丽”是形容词动化,表使动,客观上有一种“将要或已经使家乡河山变得美丽”之意味;“我就猪你了”中的“猪”是名词动化,表意动,有“把……视为猪”之意味。事实上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并不意味着客观上已经有了这样变化。古人的语言习惯学生不甚清楚,今人的语言习惯他们总还是比较熟悉的,教师不妨以今喻古,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去体验、感受、思考和理解。

  再说文言倒装句。一般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其实,倒桩结构,往往也不是为倒装而倒装的,都是有其特殊的表意功能的。如,“渺渺兮予怀(引自苏轼《赤壁赋》)”就是个主谓倒的谓语前置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啊”之意。毋庸讳言,这样的译文是不可能很到位地表达作者苏轼此时此刻的心境的。因为,此时的苏轼心思飘渺、神思飞扬的感受特别强烈,所以必须把谓语前置才能更到位地表达出这种强烈的情感。“何陋之有?(引自刘禹锡《陋室铭》)”意在强调没有什么鄙陋的,所以动词“有”的宾语“何陋”前置。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疑问句随处可闻。如果仅仅死板讲解为“‘疑问词+名词’作宾语时经常前置,‘之’是重要标志之类”岂不是越教越死吗?“为人五,为窗八……(引自《核舟记》)”,数词定语后置,绝不是像译文“刻了五个人,八扇窗……”那么简单,这分明是在强调那么小的桃核之上竟刻了那么多东西,可见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有多么高超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引自《荀子·劝学》)”中“于己”这个状语后置,则是为了突出“对自己严格要求”之意。事实上,文言语句的语法结构也不都是倒装的,只是为了强调或突出某种意味的时候才倒装的。与现代汉语也一样,“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引自朱自清《春》)”这一句若把后置定语前置,改为“春天像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的小姑娘”,文字信息上与原句没有什么差别,但明快的节奏没有了,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甚至根本就无法表达作者喜悦明快、热烈奔放的心静了。

  三、要抓实依文练笔

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主张,要实现课内表达导练与学生课外历练的相融与化通。课内,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适时教学生或依文仿写、扩写、续写、补写、改写、感评等,或依特定语境练写祝福语、主持语、实用文(包括启事、通知、计划、总结、楹联、假条、借条等)、点评、微报道、发言稿等,或自主发现课文内容的可思辨点并积极进行独立思辨。这样的表达训练才称得上是生发于课文教学的真表达训练,往往也最受学生欢迎,并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表现欲和表达激情,可谓真写作文、写真作文。现代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做,教学生饶有兴趣地依文练笔,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可以这样做,并且照样做得很精彩。

  教读《五人墓碑记》,教师可以引发学生依文为“五人”写挽联,为他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写点评,还可以拟设情境为他们写颁奖词、纪念会的主持语等,甚至可以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等;再如,教读《季氏将伐颛臾》,引发学生扩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写必要的对话场景,写思辨、评论孔子“只要高树仁德就会实现天下和谐”这一观点的发言稿,写班级召开“孔子‘仁政’思想论坛”的微报道等等。课内教学生这样做,同时指导学生课外读经典文言文时也着意这样想甚至这样练,尤其是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思潮、认识等长期坚持发表感想,或思辨、点评等。总之,课文多多,契机多多,关键就看我们的态度如何了。这样的依文练笔活动,不仅有利于抓实抓好语言训练这一语文教学的本务,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独立而又健全的灵魂的良好发育。

  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早已整体堕入模式化的应试主义泥潭而难于自拔。中学文言文教学更是重灾区,早已紧跟“中高考指挥棒”,异化为词语解释、语句翻译、内容理解、必背篇目背诵等的简单相加了。死教死学、死练死考,再死教死学、死练死考的无限反复,恶性循环。这样的教学,眼光短浅,机械、干巴、肤浅、平庸,不见语言艺术的品析,更是见不到什么依文练笔这一本真的表达历练形式了。这种中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不思语文和母语能力与素养,无视学生未来做人与发展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每一位有良知的语文教师早该受够了!

  最后,再重申几句。当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已深陷紧跟“中高考指挥棒”,死教死学、死练死考,无限反复,恶性循环的误区。为此,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我们真的很有责任使文言文教学能够返本归真,守本务实,走生活化之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那么,究竟如何做实做好呢?上述“三要”很值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关注、反思和借鉴。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