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学科辅导 >  阅读文章
历史高三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知识点
阅读: 213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4/9/24 9:09:14
分享到:

资本主义列强侵华

  一、知识归类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

  ⑴开始: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⑵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⑶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⑷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2、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3、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⑴清朝晚期;⑵北洋政府时期;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归纳条约特点:如首先明确规定传教权的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的条约;中国内河航运权最先被破坏的条约;灭亡中国的条约等

  4、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割占(结合地图)

  ⑴英国: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⑵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1895年《马关条约》)

  ⑶俄国:19世纪50—80年代,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5、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结合地图)

  ⑴《南京条约》;⑵《天津条约》;⑶《北京条约》;⑷《马关条约》。

  *中国近代何处开放的通商口岸最多?列强是怎样逐渐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据图指出)有人说通过这些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人也从西方学了不少好东西?这话有道理吗?

  6、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表现

  ⑴攫取海关管理权。⑵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⑶贩卖华工。⑷早期资本输出。⑸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可分为哪两个阶段?其侵略重点有何变化?清政府借外债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有区别吗?

  9、列强对近现代中国革命的镇压(表现)

  ⑴绞杀太平天国运动;⑵绞杀义和团运动;⑶破坏辛亥革命;⑷破坏和镇压国民革命运动;⑸扶蒋反共;⑹干涉新中国内政

  10、列强在华矛盾的表现

  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⑵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争夺;⑶三国干涉还辽;⑷日俄战争;⑸分别扶植各派军阀割据一方。

二、知识深化

  1、西方列强侵华过程和阶段特征

  ⑴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

  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

  手段。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

  ⑵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

  阶段特征: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想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期的德、日、意、奥匈帝国等国家,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美国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⑶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8—1945年)。

  阶段特征: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它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⑷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

  阶段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美国。侵华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华治华”,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2、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的认识

  这些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⑴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它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政府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此外,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其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⑵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政府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⑶从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趋势、。

  ⑷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更大。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⑸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外,其余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政治腐败。这些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在复习中加强比较。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近代史上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以往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3、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和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

  在近代,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成为列强干预和控制中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些条约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一种庞大体系,成为不平等条约体系。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形成阶段:1842年至1860年。在这一阶段中,《南京条约》的签订开始了这个体系的形成过程;该条约又与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起构成了不平等条约体系最早的也是最重要

  的三块奠基石。其中包含的权利构成了外国在华特权的基本的方面,尔后所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种种特权不过是上述权利的延续、派生和补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列强又签订了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又获得了新的特权。

  ⑵扩大期:1860年至1919年。这个时期中,除了英法美俄等国外,又有总数达20多个国家跻身于这个体系中。其中可分为两个小阶段:①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关系相对平静,除了中法战争。这时期未出现影响全局的条约,但局部性条约层出不穷,如《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法新约》。②从甲午战争后进入第二个小阶段这一时期中日《马关条约》是一个空前屈辱的条约。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为了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⑶修订期: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列强被迫修订这个体系的若干内容,开始部分放弃在华的条约特权。二是这个时期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虽然发生了动摇,却没有被摧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受不平等条约体系舒服压迫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该体系在20世纪30—40年代两度得到极强。一是伴随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而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同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政府、汪伪政府等)签订了一系列旨在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条约。“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也同日本签订一系列妥协投降的条约,如《何梅协定》、《淞沪停战协定》等。二是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空前出卖国家主权。但这不能改变该体系缩小之至结束的命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共同纲领》规定对以往条约将视其内容加以承认、废除、修改、重定,从而宣告旧体系的结束,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新条约时代的开始。

  认识:

  ⑴这些条约大多是外来资本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或当时的反动政府所签的,都是屈辱性的条约;有些是当时的反动政府处于政治上的需要,对列强进行妥协或勾结的结果。

  ⑵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是巨大的。

  ⑶这些条约的掠夺性和奴役性的条款,导致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4、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与各自特点

  英法俄德美日等是近代侵略中国的六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此消彼长。

  ⑴具体表现在:

  ①19世纪中晚期,英法俄三国,特别是英国侵华势力最大,是侵华的急先锋;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特别是美国侵华势力急剧增大,并提出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不再追随西方列强;③一战后至40年代,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的两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④二战后至50年代初,美国是侵华的主要国家。

  ⑵列强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争夺,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列强侵华势力此消彼长的原因:

  ①19世纪中晚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于工业垄断地位,综合国力最强,在侵华过程中占绝对优势。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德日发展迅速,英法实力下降,这一时期,美国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德日也积极争夺中国。③一战后至40年代,英法实力空前下降,德国遭到严重削弱,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美日成为最主要德竞争对手。

  ④二战后至50年代初,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的国家,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在侵华问题上,各国惟美国马首是瞻。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扼杀新中国的企图遭到破产。

  ⑶各国侵华特点:

  ①英国:始终把获取各种“通商”特权作为侵华的首要目标。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始终名列榜首,但20世纪30年代后地位下降。

  ②美国:19世纪中叶作为英国的伙伴,以片面最惠国待遇来掠夺中国;随着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后,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奉行独立的对华政策,以“利益均沾,机会均等”为旗帜、凭借经济实力并占领全中国的市场。但抗战后美国独霸中国,中国门户对其一国开放。

  ③法国:披着天主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成为法国侵华的重要特征,但法国也直接对华侵略,19世纪中后期在侵华规模上,法国仅次于英国,但一战后逐渐下降。

  ④沙俄:穷凶极恶的领土扩装是其侵华的主要特征。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退出侵华行列。

  ⑤德国:19世纪末对华扩张要求更为迫切,强租胶州湾;任八国联军总司令。但后来参战和一战失败使其退出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法西斯德国与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异乎寻常的关系。1938年因联合日本的需要而承认伪满洲国,中德关系中止。

  ⑥日本:中日政府正是接触始于1870年,但日本后来居上,很快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一战期间,呈现独霸趋势。20世纪30年代,侵华步伐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中国的最主要敌人。日本侵华的另一个特点是割占领土外还有变相占领和间接统治的方式,除了武装侵略、建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外,还采用扶植汉奸、建立傀儡政权以及强化和扩张铁路附属地等方法。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日本侵略势力被赶出中国。

  5、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相互关系及其原因和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强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争夺,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厉害关系。

  ⑴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

  原因:一是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是这一时期列强地共同目的;二是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列强斗不能独吞中国。如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分享权益。

  影响: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⑵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

原因: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世界领土瓜分殆尽,列强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的瓜分;侵华国家树木增多,实力有别,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日本出兵山东、华盛顿会议后英美压制日本、抗战中美日矛盾激化与美国援华。

  影响:外国资本主义始终不能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权利,如辽东半岛、山东主权、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等;列强各自扶植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6、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7—18世纪殖民主义者的政策一种是偏重于把殖民地作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英荷),一种是以抢劫掠夺殖民地财富为主(封建国家的西葡)。到19世纪,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主要手段。到19世纪末,随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此外,列强联合侵略,企图从政治上瓜分中国。但列强间的矛盾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其对华政策由政治瓜分转变为“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对华进行殖民统治。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独占中国。二战后,美国由于自身因素(二战刚结束、美国人民反战运动)、国家形势(战后美国重心在欧洲、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中国的形势(抗战结束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的伟大力量)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7、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及其影响

  近代以来,列强对华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对华的政治侵略主要表现在对华主权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侵犯:①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②破坏中国的国防主权;③控制中国海关;④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⑤破坏外贸自主权;⑥干涉中国内政,以华治华。

  列强对华以经济侵略为主,政治、文化侵略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近代前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甲午战争为界:前一个时期以商品输出为主;后一个时期以资本输出为主。近代后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急剧增长,并向中国倾销商品,1932年出现中国外贸史上入超的最高记录;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沦陷区疯狂掠夺;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局面。

  列强对华的文化侵略主要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传教布道、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还包括强制性地进行文化移植、推行奴化教育、传播“中国人中西来论”等谬论,等等。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丑化淡化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以巩固和扩大在华既得利益。

  列强侵华的最主要影响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他的影响都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也是通过它起作用的。

  ⑴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⑵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地根源。

  ⑶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反战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相对于其主管动机造成的消极作用,客观积极作用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国家才能走上富强的道路。

  8、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其启示

  近代中国的社会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其消极作用代表中国的沉沦,积极作用代表中国的崛起。

  巨变:⑴在社会性质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板封建社会,又从中摆脱出来,成为完全行使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

  ⑵在社会矛盾上,从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与封建主义(地主阶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北洋军阀和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农民阶级、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其中前者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各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⑶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农民起义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反侵略

  反封建的双重人物。

  ⑷在阶级结构上,从原来单一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结构变为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

  ⑸在经济结构上,从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⑹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独立自主的东方大国沦落为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弱国。

  ⑺外交和国防观念逐步更新:外交上从原来的闭关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逐步转变为中外平等交往;国防观念由重陆轻海逐步转变为海陆并举。

  ⑻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

  ⑼政治制度发生巨变: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到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启示:⑴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⑵一部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⑶一部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这里历史性的巨变。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