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经验交流 >  阅读文章
高考“考零分”太悲壮 韩寒式彪悍难复制
阅读: 784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2/9/15 11:25:21
分享到:
  制度革新需要群众基础,也需要技术支撑。如何让改革获得认可,使其成为社会共识,从而走上实践,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近来有媒体关注高考 “零分群体”,该群体散布全国各地,他们都不认同现行高考制度,曾经以高考零分的方式以示反抗。然而,据媒体报道,多数当事人时过境迁后均表现出一定的悔意,而颇具行为艺术意味的“零分”经历,也被视作失败的炒作。
  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为了中国的美好明天,教育改革刻不容缓”这种激昂的口号出现在试卷上。过去,在网上经常见到类似的涂鸦表现,考生出于对考试的绝望,干脆破罐破摔。
  在卷面上批评中国教育制度。作为中国教育现状微不足道的注脚,这些现象尽管为我们所喜闻乐见,但鲜有人将其视为制度层面的“弱者的反抗”。然而,“零分群体”提醒我们,确有人将这涂鸦行为上升为行为艺术,他们藉此展现其壮士断腕求改革的决心,其举动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谭嗣同一类的革命者———“革命从流血开始”放在教育领域未免夸大其辞,但从“零分群体”的生存现状看,“改革从零分开始”的代价亦让人叹息。
  “零分群体”被视为炒作,然而,必须肯定的是,他们炒作的动机都指向宏大的社会福祉,即改变应试教育制度,让教育成为人才的摇篮。鲜有人抱着私利的目的发起这一行动,相反,当初的零分人今天仍然执着地延续自己的“行为艺术”,不过立场截然相反,零分生徐孟南写作《高考零分生》,探讨零分行为的意义,并发起“悔悟劝学”行动,发放宣传单,呼吁学子好好参加高考,不要考零分。
  显然,教育制度改革光有壮士断腕式的革命者还不够,当初的“零分群体”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悲壮,他们的行为没有起到制度革新的效果,相反却从侧面论证了高考让人尴尬的合理性。当然,这并非肯定高考的优越性,只是,在更科学的教育制度尚未付诸实践之时,只能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肯定其暂时的不可替代性。
  教育改革成为当下共识,其迫切性为多数人所津津乐道,改革的停滞不是因为缺乏改革的群众基础,亦不是所谓“利益集团”的阻碍,而是技术、文化等层面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推动改革的方式,显然,考零分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艺术无法撼动旧制度。
  教育改革还需各方发力,“零分群体”则不应受到效仿。其悲壮不仅存在于教育改革层面,对个人成长亦有着诸多教训。他们和无数放弃学业的年轻人一道,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有的人受到草根故事的激励,放弃学业,本着“低学历也能干大事”、“爱拼才会赢”的信念只身去社会打拼,最后却不尽如人意。韩寒式的彪悍固然存在,但他毕竟是时代的异类,其人生轨迹难以复制。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编辑: rongerkl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