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盘点:60年高考作文题折射国家风云变幻
阅读: 1256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9/29 18:42:07
分享到:

华东师大一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陆继椿 晨报记者 杨 虹实习生 杜佳雯 缪春晨

六十年高考作文是非常值得回味、研究的,因为这不仅是关于个人命运前途的大事,历来有云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且是反映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大事。可以说,60年高考作文命题,绝对是与时俱进的,所谓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年月命什么题,纵览全国卷地方卷,莫不如此。

 [初创时]

讴歌新中国新人新事新思想

1952年起,经过院系调整的全国高校,开始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语文只考一篇作文,一直到1965年,并且都是命题作文。1952年:《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1954年:《我报考的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年:《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7年:《我的母亲》;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9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2年:《说不怕鬼》《雨后》(二选一)1963年:《五一劳动节日记》;1964年:《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从这些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1952年至1956年出题内容是重于歌颂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社会新气象的角度,认识新人新事新思想,提高觉悟,体会幸福,加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1957年至1965年,则明显地突出了政治,高考作文题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中变化。

高考中断始于1966年。这一年彻底批判17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此后,高考中断了11年。其中1973年也曾尝试过恢复高考,但被辽宁的白卷英雄张铁生搅砸,取消了考试,变成推荐工农兵上大学了。当年,辽宁高考作文题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的体会。

 [恢复时]

历史转折期的作文题最令人回味

最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是1977年和1978年的高考,这是改变了多少人的个人命运的考试啊!新时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急需的人才,就是从那年起步的。谁都不会忘记那些处于历史转折期的高考作文题:1977年尚属地方卷,北京的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上海的题目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许多省市还不约而同地要求考生做难忘文章,如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10月》,辽宁《在沸腾的日子里》,山东、陕西、宁夏《难忘的一天》,江西、安徽《难忘的时刻》,广西《难忘的日子》。显然,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考生们能够倾吐、敢于倾吐,憧憬一个美好的前途。考生都有话好说,有话要说。这样的命题作文是踏在时代的鼓点上,正中考生的心窝里。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新中国逐渐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全国人民重燃实现四化的强烈愿望,学生兴起了读书热,社会生活逐渐丰富多彩。 1981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教育改革浪潮滚滚而来。 1978年开始实行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那年的高考题是将《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缩写成500600字,缩写这种题型是新的;1979年将《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改写又是一种新题型。这两种题型都属于给材料作文,已含有考阅读的意思了,只有将原文读懂,把握整篇材料的内容,才能够取舍概括,选择角度,合乎逻辑地进行缩写改写

 [现在时]

高考作文从形式到内容走向多样化

80年代和90年代,这20年是新中国逐步走向大发展的时期。到90年代末,中国经济起飞已势不可挡。与之相应,学校的教育改革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从管理到课程逐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丰富,生活处于新的变化之中,高考作文从形式到内容走向多样化。全国单一的统考制也冲破了。 1985年上海首先争取到高考出题权。于是,出现了高考全国卷上海卷

全国卷自1980年《读画蛋有感》开始,到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止,总共20次作文题,仅命题作文四次: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习惯》,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4年《尝试》。这4次命题作文显然是从励志、慎行和实践、创新的个人修养方面去考察认识与表达的。社会价值逐步呈现多元化,个人自我设计流行的年代怎样看待理想与实现的冲突、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然可以启发许多较深层的思考。此外的16次作文题都是材料作文,启发考生分析、综合和想象去探求一种更深层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与科学的未来。这在90年代尤其突出。

进入21世纪后的作文题是: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诚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与铭记》;2006年《读书问题》、《书》;2007年《出事了吧》、《捐款》;2008年《抗震救灾》、《海龟与老鹰》。 2009年《小动物学游泳》、《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妈妈色盲小故事》。看来给材料作文,读写结合,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从阅读理解度、思维敏捷度、个性发挥度、文字驾驭度等的综合去衡量考察,都是比较科学、贴近学生的,猜题、套题和抄袭也难。因而,今后的高考作文大部分还是用给材料的题型,针对经济和科学社会发展每年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成长中的认识,编选材料,让学生谈见解,议论抒情。

 [上海卷作文]

25年来逐渐显现海派特色

上海卷出题至今已经历25年了。与全国卷相互促进。出题也是与时俱进的。不过,逐渐显现海派的特色。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错杂进行,稳中求变,没有固定的模式。尽管都是从自然、社会、人生方面为内容,但上海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和我国现代化窗口的国际大都市,那份时代的大气心胸、广阔视野、浪漫情怀和创新意识,渗透在文无定法的多彩之中。

1985年的《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辨析开始,到2009年的关于板桥体的话题,25个作文题,海涵了各个年代上海和上海高中毕业生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那种知足常乐与不知足的辩论把握;那种《时间啊时间》(1990)的生命珍惜,那种对《机遇》(1993)的敏锐与慎视;那种对《我的财富》(1996),《责任》(1995),《自尊》(1998),《杂》(2003)和《忙》(2004)的现代感;那种《遥望星空》(1992)和《面向大海》(2002)的胸襟、气魄、勇气和眼光,那份瑰丽和那腔豪情;那种关于文化传统(2001)和关于流行文化(2005)的话题,荡漾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薰陶,借鉴和融合;那种《2000年回母校》(1986),《父辈》(1994),《他们》(2008),《我想握住你的手》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大爱情怀;还有《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的决心和踏实,《清流和活源》(1998)的准备和坚持,关于板桥体话题的个性和独创。这些富有诗意的作文题把促进现代社会一代新人成长的沃土与鲜花展示得分外诱人。

来源:新闻晨报

来源: 新闻晨报|www.jb1000.com 编辑: yuxiuy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