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江淮名校2014届徽典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与评分细则(全word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高考模拟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560 K
    上传用户lcr1215
  • 更新时间2014/6/5 11:36:3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9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阅读题 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艺既属美学研究的范畴,那么艺术形象就应该得到美的感应。因此,残垣败壁、污泥浊水、歪鼻斜眼等生活中属自然形态的七丑八怪,一旦进入文艺作品,都可以而且也应该转化为艺术美。自然形态的毛毛虫,当然谈不上美,如若经过美术家的再创造,成为一幅具体画面的“构件”,那恐怕就不宜一概否定它的美学价值。艺术中的“构件”是有机的,它具有一种不可缺少也无法替代的独特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意味着“艺术性格”的,犹如人物个性似的。由此可见,将丑转化为美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对丑的事物的“艺术性格”的确立。
②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这样论断:“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创造成艺术的美”。文学家们塑造的一系列成功的反面人物形象,也都是从其性格的鲜明性上来完成美的创造的。如果一个丑的形象,不是被作家作为一种牲格展现在作品中,而是一些“丑”的“概念”的堆砌,“丑”的“品质”的相加,是无法产生艺术的美感的。反面形象的性格愈是鲜明,他的丑愈是表现的入骨浸肌,就愈足以产生美的价值。当读者由于加深了对丑的理解和认识而激发起强烈的感情和愿望时,美的感受也随之而产生。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