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图为明代四川井盐生产(选自《天工开物》),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该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特征。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⑴前提: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
⑵表现:
①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②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③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a.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如:佛山冶铁,每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
b.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
如: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台湾的熬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积极作用:
①经济上: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人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消极影响:
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海禁与闭关锁国
明朝 实行海禁;倭寇之患消除之后,民政府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
清朝 清初,实行“闭关政策”。康熙帝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帝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是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