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过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出 ( )
A.中国早期政治是神权政治
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D.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答案 C
解析 五方在决策中“各占一权”,表明有“早期民主遗风”。
练后反思 对试题中的观点性表述,若教材中没有类似表述,又不好断定对错,要注意从材料中能否得出此结论,并注意看能否排除其它选项。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
A.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强化王权
C.通过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来巩固统治秩序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答案 C
解析 题干论述以“立嫡之制”为出发点,落脚于“君天子臣诸侯之制”。C项表述与材料之意吻合。
调动知识 西周政治制度主要有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关系,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信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材料主要表明了 ( )
A.周朝末期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更加剧烈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 C
解析 关键在于对“七国”的理解,指战国七雄。顾炎武主要比较春秋与战国(七国)的差异,意在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较春秋时期更为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