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平顶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是什么?潘维认为,古代中国自商鞅变法始,即开创了漫长的“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这种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化不明的小农家庭构成其社会基础,政治上则是皇帝率领文官系统伙同地方乡绅进行统治,拥有世俗和大一统的中央政权。这种世俗的“传统社会”与西方宗教的“封建社会”相比有非常不同的四大特点:一是拥有深厚的经济自由传统,二是拥有独特的政治公平,三是“德政”而非强权是政权生存的条件,四是道德原则而非具体的法律是权威的源泉。所以传统的中国成就了一种独特而又先进的政治文明,即以公平考试产生文官政府,以道德原则治理官吏和国家,以有限政府保证经济和社会自由。
——2011-10-12求是理论网
对材料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要求:针对材 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楚。)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的理解。材料通过对中国世俗的“传统社会”与西方宗教的“封建社会”对比,得出中西历史传统的不同特点。解答时,注意联系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分析论证观点,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2013·郑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中唐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均田制崩溃,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与此进程同步,世俗地主亦取代门阀地主,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这一态势至赵宋更被加以确定性的推行。有宋一代,“白衣卿相”为数众多,文人士大夫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下,地位前所未有的优越。如果说,以世俗地主为主角的历史大戏在初、盛唐帷幕大开,逾至北宋,则是乐鼓高奏,舞影缭乱,主角隆重登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世俗地主力量的壮大,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观 点。
注意:(1)论文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 (4)语言要通顺流畅。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世俗地主力量的壮大,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可以从庶族地主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文化影响来分析。从政治上说,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从文化上说,促进世俗文化兴起、科举制度的发展;从思想上说,推动理学的兴起。
答案 观点: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世俗地主力量的壮大,具有深远的文 化意义。
论证:其一,由于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较为广大的社会阶层取得了某些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个体的主体价值意识和人格意识较以往自觉而明朗,由此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兴起。其二,以广泛世俗地主阶级与广大自耕农经济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治,在扫荡了贵族分裂割据后,趋向建立极端专制集权,由此推动了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理学的兴起。最后,为适应世俗地主的发展,宋代教育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严格的门阀贵族的限制,显示出一种平民化、普及化的趋势,由此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