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济南调研)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为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整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下列是某中学兴趣小组进行的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中的部分 图片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济因素?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第(1)问,仔细阅读材料,“特点”可从匠役制度、自由劳动力、产量增加、地区性分工等方面概括。第(2)问,注意要求回答的是“新的经济因素”,即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因素;“影响”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等方面思考。第(3)问,“变化”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及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可从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决策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废除匠役制度,自由劳动力充足;产量增加;地区性分工明显; 行业分工更细。
(2)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为社会变 革准备了经济、阶级基础。
(3)变化:1952~1956年: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1978~2006年: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 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