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讲】
1.语体色彩不同,读音不同。
书面语言中,往往用在复音词和成语中一个读法,在口语中往往当单音词用,或在反映日常生活的某些复音词中,又是一个读法。例如:
给 : 有两个读音,在“供给”、“给养”、“家给人足”中读 jǐ,这是书面语;在“拿给他”、“让我给忘了”中读 gěi,这是口语。
熟 : 有两个读音,在“熟悉”、“深思熟虑”中读shú ,这是书面语;在“熟透了”、“烧熟了”中读 shoú,这是口语。
落: 有三个读音。在“落差”、“失魂落魄”中读 luò,这是书面语;在“落枕”、“没着没落儿”中读lào,在“丢三落四”、“落下一大截儿”中读 là ,这些都是口语。
2. 意义不同,读音不同
绝大多数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是和不同的字义紧密联系起来的,正所谓“音随义定”。如:
禁表示“承受、忍受”义,音jīn,如:禁受、弱不禁风、情不自禁、忍俊不禁。表示“不准许”义,音jìn,如:禁令、严禁、禁止、查禁。
累表示“堆积、积聚”义,音lěi,如:积累、危如积卵、日积月累。表示“辛苦”义,音lèi,如:劳累、疲累、又苦又累。
又如“与会”的“与”,指参加、加入,读作yù;“赠与”的“与”,指给,读作yǔ。“熨帖”的“熨”有妥帖意,读作yù;“熨衣服”的“熨”指用烙铁或熨斗烫平,读作yùn。
这类多音字只要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其读音也就容易辨别了。当然,这是多音字中最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