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对经典的歪曲、亵渎是一种文化病象
温儒敏
如果把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作为一种特别的阐释或再创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表现为对权威与传统的轻蔑、歪曲与亵渎,并和商业操作结盟,“恶搞”成风,就是一种文化病象。
覆经典是常有的事情。历史上有时要突破权威或者惯性思维,往往也通过质疑甚至颠覆经典来进行。如“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也曾以激进的姿态批孔、批判经典,甚至说了许多偏激过头的话。但他们这种颠覆绝对不同于今天的“恶搞”,也不只是为了显示反叛,更不是为了牟利炒作。他们多带有使命感,是严肃的、有选择、有标准的颠覆,目的是打破封建牢笼和旧思想的束缚,唤起革新社会的激情,这种对经典的颠覆是有历史理由的,也是合理的。而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对经典的颠覆,不能说全都没有一点批判性,有的或许能权充消闲的文化快餐,但多数与传媒出版商的商业炒作搅到一块儿,就卷进无标准的混乱状态中,为了大赚一笔而标新立异,只能制造文化垃圾,谈不上什么合理性了。
而事实上,“无厘头式”的“经典”对尚不具备分辨美丑能力的学生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学生不喜欢读经典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和经典有历史距离,他们对语言和形式可能很隔膜,当然也有年龄因素,生活经验与理解力限制了对经典的了解。加上年轻人比较好奇,有叛逆性,学校与老师越是要求他们读的经典,他们就可能越不喜欢,反而青睐那些“恶搞”的“无厘头式”的作品。特别在网上,自由发表不受拘束,调侃、嘲弄和颠覆的言论方式可以大行其道;视频技术的出现,更使得“糟改”和“恶搞”经典作品成为时髦新风尚,这些也都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的思维与表达。如何拉近学生和经典的距离,如何以某种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包括网络和影视等等)让学生接近经典,是教育者包括负责任的媒体与文化商家应当考虑的课题。
有人认为,经典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总带有时代的烙印,古代的名著更是包含许多糟粕,因此,对“经典”进行解构甚至“颠覆”是完全可以的。对此怎样看?这种解构或者颠覆的“度”在哪里?我们又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含义可能始终在“流动”,不同时代人们对经典的理解和阐释会有变化。我们需要经典,是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启迪人们去理解文化价值,这也是经典能够生生不息传世的原因。当然,经典都是在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会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甚至可能有局限性,有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分。我们接受经典,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性,对经典的某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部分,当然可以采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充满感情的批判,我们主要是吸纳经典中那些体现人类智慧的部分。现在那种随意颠覆甚至“恶搞”经典的做法,根本就没有这种感情和理性。所以对经典是珍惜、尊重,还是功利主义的只图消费、利用甚至亵渎,我想,所谓界限与“度”就在这里。
【小题1】下列对“五四”时期和现在人们颠覆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四”时期的颠覆是严肃的,全都带有使命感;现在的颠覆却是“恶搞”,是对权威与传统的轻蔑、歪曲与亵渎。
B.“五四”时期的颠覆是为了打破封建牢笼和旧思想的束缚,唤起革新社会的激情;现在的颠覆却是为了显示反叛或牟利炒作。
C.“五四”时期的颠覆是严肃的、有选择、有标准、不偏激的;现在的颠覆却是无标准、混乱不堪的。
D.“五四”时期的颠覆有历史理由,是合理的;现在的颠覆却没有一点儿批判性,只能权充消闲的文化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