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由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西方的军事与科技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这是对下列哪本书的评价(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明夷待访录》 D.《天下郡国利病书》
3.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法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4.(上海高考)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5.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6.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类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建设民主和法治的社会制度
D.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