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接轨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以后,经学的统治动摇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摆脱了经学的束缚,特点才受到重视,开始深入探讨诗歌创作本身的规律。诗是言志的、缘情的,如何将情志用语言完美表达出来,是诗歌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特别是言不及意论说出了诗人们在创作中深切体验过的一种苦恼,自然容易被诗人接受。诗歌批评家结合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特点,来论述言意的关系,他们所说的意,已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想象、情调等形象思维和心理活动,这些更难用言辞完全地表达出来。语言的力量难以估量,但同人类丰富的情感、心理相比,又是苍白无力的。诗歌创作欲求达意,最好的方法是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咀嚼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读者的联想千差万别,不一定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只要总的趋向一致,不但不会损害原意,反而能使诗的意味更浓郁。
晋陆机在《文斌》中提出言与意的关系:“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深入阐述了创作活动中言意关系:“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